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02节 新任务(2 / 2)


蒋纬国苦笑:“撤?别开玩笑了。”他此时已经非常清楚自己老爸那种好大喜功的特点,国军在沪东已全歼日军两个联队,让他信心大增、胃口大开,一门心思再接再厉地扩大战果,在这个时候让他下撤退命令?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事实也证明了,蒋介石确实是满怀期望地等着沪东战场上再度传来大捷的。当天下午,一名中将级的钦差大臣特地乘坐飞机从南京来到上海前线,此人正是在西安事变中站错队伍从而遭到蒋介石冷落并在淞沪会战爆发后重新被启用的贺衷寒,此时的他是军委会政训处的处长。贺衷寒带来了一堆的嘉奖令、晋升令、勋章,以及装了半飞机的大洋和钞票。蒋纬国因为蒋介石的瞎指挥而耍性子、闹脾气,自知“理亏”的蒋介石自然是要好好地安抚安抚的,干巴巴的语言肯定是不行的,实惠好处才是第一。虽说沪东作战还远远谈不上结束,更何况日军一个联队已进入三墩镇,使得战事进入新一轮的艰难时期,但部队毕竟已取得重大战果,此时就嘉奖也不算操之过急。由于部队确实立下前所未有的大功,再冲着儿子蒋纬国的面子,蒋介石确实对三墩镇战役参战部队好好地慷慨了一回。勋章方面,各种勋章一口气发了三百多枚,光是最顶级的青天白日勋章就发了五枚,获得者分别是捣毁日军第101联队指挥部的特种部队正副指挥官梁飞和侯芳洲、缴获日军第101联队军旗的裴峰、缴获日军第101骑兵联队军旗的徐玉伟、率部全歼了日军第101骑兵联队的罗又伦;军衔方面,除蒋纬国这个“外人”(蒋纬国毕竟是第918团的军官,不属于第128团、第813团、独立第8骑兵团)以及黄维(黄维此时军衔是少将,陈诚此时军衔是中将,陈诚是黄维的顶头上司,如果黄维晋为中将,就跟顶头上司平起平坐了,显然不妥当,如果把黄维晋为中将,同时把陈诚晋为上将,也不妥当,陈诚毕竟在西安事变后才受到蒋介石赏识和重用,他指挥的沪东作战也没有完全取得胜利,现在就晋为上将,显然不太能服众,跟陈诚派系作对的何应钦派系肯定闹意见),其余军官和所有阵亡官兵的军衔都升了一级,郑洞国被蒋纬国连累两次后,总算成少将了(在原先历史上,郑洞国其实在1936年10月就当了少将,之所以拖到现在,都是蒋纬国“害的”,当初他被蒋纬国招募麾下,肯定不能当少将了,否则就太压蒋纬国了,上次的崇明岛突袭战,又使得本来立功的郑洞国在全国舆论的口诛笔伐中不得不继续在上校军衔上原地踏步。)。

勋章和军衔毕竟不能当饭吃,蒋介石自然是很清楚这个道理的,因此这两样之后就是白花花的袁大头。特种部队被赏了两万大洋,独立第8骑兵团被赏了三万大洋,第128团和第813团各被赏了十万大洋,第14重炮团被赏了两万大洋,立功的军官们人人有份、个个不少,少者二三百、多者一二千。蒋介石确实“破费”了一把,一下子掏出了三十多万大洋。实际上,蒋介石此举也是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地激励激励淞沪战场上的其余国军部队。

顿时,三墩镇战场上原本都拼杀得有些筋疲力尽的参战部队再次被鼓励得士气振奋。

“校长真大方。”看着被抬来的那些成箱成箱的大洋和法币,郑洞国等人忍俊不禁。

蒋介石的“大方”还不只是勋章、军衔和钞票,同时他紧锣密鼓地张罗着继续派部队前往三墩镇参战,并且派来的自然是精锐。原本在南京休整的第10重炮团被派往沪东参战,而国军炮兵部队里实力仅次于第10、第14重炮团的第1、第2炮兵旅也分别在旅长史文桂、蔡忠笏的带领下开赴沪东。蒋介石此举引起第五战区和沪北部队很大不满,因为第1炮兵旅原本是要去华北战场的,是要被调给第五战区用于守卫黄河防线的,第2炮兵旅则原本打算调入沪北战场的,结果都被蒋介石送到了沪东。很显然,蒋介石是想对沪东来个“锦上添花”,毕竟国军在沪北打的是防御战,不会有重大突破,在沪东打的则是进攻战,更能有重大突破,有了这两个炮兵旅的增援,沪东国军自然是如虎添翼。(稍微值得一提的是,排除掉蒋纬国从国外弄来的火炮,国军除了迫击炮,总共只拥有457门各型火炮,并且主要是山炮、野炮,榴弹炮或大口径的重炮极少,而日本陆军的炮兵力量是国军十五倍以上,如果加上海军舰炮,日军炮兵力量起码是国军三十倍,这还不计算炮兵素质、炮弹补充、火炮生产和维修等因素。)

蒋介石此举虽然极大地加强了沪东国军的炮兵力量,但却也此长彼消地让国军在沪北战场上愈发艰难。“沪东固然重要,但沪北更不容轻视!丢了沪东,国军还能在沪北、沪东、沪南继续抗击日军,但丢了沪北,整个上海战场上的国军都会痛失大后方侧翼的!”张治中苦口婆心地劝谏蒋介石,“淞沪会战,在本质上是敌攻我防,我们应该打防御战,虽然也可进行局部反击战,但如果把太多军力投入到局部反击战里,那我们就隐然间从打防御战变成打进攻战了!这恰恰是以己之短击敌之长!犯下了战略上的原则性错误!会带来严重后果的!”

对于张治中的金玉良言,蒋介石虽然也有所犹豫,但最后还是固执己见。

除了炮兵部队,蒋介石还把大批步兵部队调到沪东参战,他甚至考虑把正在南京休整的第918团也调到沪东。对此,蒋纬国坚决反对,因为蒋纬国听从了萧爻的劝诫。

“不能把部队都顶上来!什么时候都得留个后手!”萧爻露出一种复杂的紧张神色。

“后手?你的意思是把后续部队留在苏州、江阴、无锡等地吗?”蒋纬国问道。

“不!”萧爻坚定地摇头,他指了指地图上的一个地方,“这里!这里太空虚了!”

蒋纬国定睛一看,顿时暗暗吃惊,因为萧爻指的是南京。

“打防御战,最少要三个国军才能顶住一个日军。”萧爻神色焦虑地说道,“打进攻战,最少要五个国军才能拼杀一个日军,打包围战、聚歼战,起码要个国军才能对付一个日军。我不是在‘长他人之气,灭自己威风’,而是客观上的中日国力军力差距导致的。我们眼下在沪东打的是包围战、聚歼战,因此已经造成了军力上的‘不必要浪费’,导致我们太多的部队不得不被投入进来。如果继续投入部队,就造成我们后方、大后方、总后方的军力空虚!这是非常危险的!我担心这就是日本人的某种目的。”

蒋纬国想了想,确实是这个道理。假如,进攻上海的日军有十万人,如果国军只想打防御战,那么调动三十万部队就差不多可以挡住了,如果国军想打反击战(分为局部反击战和全面反击战),那么起码就要调动五十万甚至更多的部队,如果国军想打包围战、聚歼战,需要的部队就更多的。吃掉十万日军,国军差不多要出动一百万大军(除了直接包围和聚歼敌军外,还要阻挡敌方援军、确保包围圈不被突破、保护己方侧翼和后方运输线等等,并且消灭十万日军,一百万国军也不是都要死伤掉,也许只会付出五十万死伤,但另外那五十万却是必须要参战的。不需要死伤一百万人,但需要一百万人参战,是这样的道理),并不是一个日本兵能顶得上十个中国军人,而是日军在重炮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火力优势,战争绝非简单的人命换人命。君不见,后世美军打某个小国时能做到零伤亡,靠的就是军事、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在拥有绝对优势的强敌的面前,弱者即便想用人命换人命哪怕是十条自己人命换对方一条命都是没有机会的。

蒋纬国越想越理解萧爻的担忧了,淞沪会战本来是防御战,但却硬生生地打成了局部进攻战,并且这种“转守为攻”的趋势还有越来越扩大的迹象,自然而然,国军就必须投入更多的成本,再接着,国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泥潭,最终全局被动。“我马上给我父亲打电话!”蒋纬国愈发地感到了不安。

在蒋纬国的好说歹说下,蒋介石勉强同意了他的看法,在南京大后方保留一定的部队,不把全部的身家赌本都投入到上海这个大赌场。

贺衷寒返回南京的时候带走了日军第101步兵联队、第101骑兵联队的两面军旗以及加纳治雄大佐的头颅(加纳大佐的身体还在三墩镇日军手里)和大岛久忠大佐的尸体,很快,国民政府就豪气冲天地宣布“国军在沪东取得空前之重大战果”,展开了大吹大擂式的宣传,日军那两面军旗以及被特地进行了防腐处理的加纳大佐的脑袋、大岛大佐的尸体更是被国民政府当成国宝般地四处展览,导致全国上下一片欢腾,南京当天晚上举行了盛大的全城游行庆祝活动,好像中国人在这场战争里已经稳操胜券,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都坚信不疑“国军能在上海挡住日本人”,还有很多人满怀期待地等着上海前线再度传来捷报,从而形成了一种大规模的“求胜气氛”。

后方的“求胜气氛”对于前线部队而言,反而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少了很多援军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想聚歼第101旅团的难度就大了,也要更费事了,同时,校长又肯定不会放弃聚歼第101旅团,并且我们也不能拖下去。”萧爻说道,“拖下去,我担心我们正中日本人下怀,所以我们要在力量不足的情况下速战速决!歼灭掉第101旅团!迅速从沪东战场抽出身!”

“力量不足还要速战速决?”蒋纬国苦笑,“难度太大了!”他愈发地恼火自己老爸的瞎指挥,本来,只要黄杰的第2师在荷花庄继续挡住日军第149联队,三墩镇的第101联队就必死无疑,此时,三墩镇战役已经彻底结束了,沪东作战也胜利结束了,能全歼日军两个联队已经够了,虽然不是特别大的胜利,但也是胜利啊!结果蒋介石贪心不足,搞砸了一切。

萧爻看着蒋纬国:“非常时期,当用非常手段!”

蒋纬国立刻心头一动:“暂编第100师?”

萧爻点头,他也看出了蒋纬国的迟疑:“胜利就是胜利,不管是用什么手段获得的胜利,都是胜利。我们求的就是胜利,手段根本是不需要太在意的。”

“可是…”蒋纬国还是很迟疑,“我担心…”

“我有办法。”萧爻低声道,他眼睛里闪着一种可以用狡诈来形容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