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4章合作研究(1 / 2)





  按照罗鹏程给的地址,胡杨找到了一间技工学校。别和某翔联想到一起。在八十年代,技工可是优秀工人的意思。

  车、钳、铆、电、焊,能把任何一种练到三四级,就能轻松的养家糊口。能到六七级,那就是各个厂矿的风云人物。

  而到了传说中的八级,不管你是厂评八级还是国评八级,放在哪里都是宝贝疙瘩。不夸张的说,各级领导都得把您供起来。

  就说胡杨在保机遇到的那两位。就靠手和眼,就能媲美数控铣床的精度,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超过。

  毫不夸张的说,中国的工业体系就是靠一代代技工用双手建起来的。而在数控设备普及之前,技工就是中国工业的核心力量。

  但时代总会向前,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农业。从最原始的刀耕火种,到屯田,再到学会利用牲畜耕地,而现在则进入的农业机械化的时代。

  农民这个身份所代表的意义,和需要必备技能都在变化。最早,农民需要强壮的体魄。之后需要对天地节气农时农事的了解。而现在,则需要科学并且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样,技工的领域也在变化。高精度的加工机械出现之后,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减少。不是技工没用了,而是普通的技工没用了。

  在胡杨生活的时代,对于人工智能的讨论正处于最白热化的时候。那是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迈进的开始。

  对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全自动化流水线上。几乎完全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只需要几个人维护就能完成去过去几百上千人的工作内容。

  而且机械不吃不睡,坏了就换零件,没有脾气没有事假,更不用为每个人缴三险。还不用专门雇人管理他们。而随着人里成本逐渐提高,天平必然会向这面倾斜。

  当然这些都是三十年后才会发生的。至少眼下,眼下技工还是公认的好工作。

  找到地方之后胡杨才知道,原来真正要找的是这所技校的校办工厂。

  这个时期校办工厂还不算是普遍现象。但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几乎所有学校都会有校办工厂。

  一部分是政策允许,但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政府财政紧张。学校的一应开支,还有老师的工资都来自财政拨款。而当财政手头紧的时候,通常都会选择稍微拖一下或者欠一下。

  这也不是某个地方的做法,而是特定时期的普遍现象。不管为了能够存点小金库,还是为了保证教职工的基本生活,校办工厂都是要开起来的。

  胡杨通过尽职尽责的门卫大个,联系到了条子上的那位王凤年。等了十几分钟,他看到了一个中年人骑着大二八出现。

  胡杨主动伸手:“您好,我是胡杨。”

  中年人男人也伸出手:“你好,王凤年。小胡同志真年轻。”

  这只手稳定有力,布满老茧。如果只看这只右手,胡杨会猜他是一个优秀的钳工。如果他没有特意藏起左手的话。

  自行车放进吉普车后面,王凤年领路开进了校区。说是校办工厂,也可以说是学生的实习基地。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设备很齐全。

  绕到一个厂房门口,胡杨终于见到了今天正主,一台的高频感应淬火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站在面前的这位。

  胡杨判断这位的年龄应该是很靠近六十,但他不想用老人这个词。他给胡杨的感觉,五六十岁的身体里,藏着一个壮年的灵魂。

  一下车胡杨就听到他中气十足的声音:“我是温国胜,你就是那个小胡?”

  胡杨赶紧上前一步:“我就是。”

  温国胜上下打量了一下胡杨,说道:“小罗也没太说清楚,你给我仔细说说想弄什么?”

  从一进门见到那个王凤年开始,胡杨就知道今天会和他预料的不同。果然,一开口就开始考校他了。罗鹏程怎么可能说不清楚这么简单的事。

  胡杨说道:“用高频感应淬火炉为基础,改造出高频感应堆焊设备。”

  温国胜说道:“你说改就改,你知道这里面的原理吗?”

  胡杨毫不犹豫的回答道:“高频淬火是指利用30k-1000khz的高频电流,使工件表面局部进行加热、冷却,获得表面硬化层的热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