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10节 钢铁反击(7)(2 / 2)

“我们...我们怎么可能不想救呢?军人,本就该保护老百姓的,但是...但是...”李玉堂声音愈发低沉,“但是...”他说了好几个“但是”,然后无法说下去。

蒋纬国没说话,他陷入无法抉择的思考中,足足一分钟后,他叹了口气:“能救就救吧!”他知道,自己这个决定也许“不够理性”,但却做到了“人性”。和平时期,理性就是人性,战争时期,理性和人性却往往是冲突的。

蒋纬国无法为了理性而放弃人性,因为这是他的本性。

栖霞山上,李玉堂望向身边的通讯兵:“发报,援救乌龙山要塞守军!”

与此同时,蒋纬国在指挥部内反复思索着,他当然知道这个援救行动会耗费大量官兵的鲜血,既然命令已下,军令如山,不能朝令夕改,因此他竭尽全力地想方设法能够减少一些鲜血。“重炮、坦克,都不行,能动的都已经被送到大胜关战场了,军舰?也不行,乌龙山在下关码头下游,长江舰队只能在下关码头上游活动,那么...飞机?”蒋纬国心头一动,“空军现在有一批轰炸机了,本来被我藏着掖着当做杀手锏的,等着明天早上去轰炸第十六师团,要不...现在就用?出动十架二十架的,应该没问题吧?不会暴露我手里已有上百架轰炸机的秘密,只是,夜间轰炸...太难了...”他打定主意却又犹豫不决,“先联系一下空军吧!如果空军办得到,自然最好,办不到...唉!我也算尽力了。”

中国空军原本是没有真正的成建制的轰炸机部队的,因为抗战初期,中国空军走的是“战斗机第一”甚至“战斗机唯一”的路线,不包括运输机在内,中国空军的飞机成以上都是战斗机,轰炸机非常少,虽然也有过几十架、近百架,但都在残酷的战斗中消耗殆尽,所以基本上没有成立“轰炸机大队”这种部队,都是被编为“轰炸机中队”且隶属于战斗机大队,眼下,德国给蒋纬国送来一大批战斗机,周至柔自然因地制宜地成立了轰炸机大队,共四个,两个水平轰炸机大队、两个俯冲轰炸机大队,每个大队约40架轰炸机,同时配有二三十架战斗机协同作战、负责在空中保护轰炸机。

南京有两个大型机场,一个是大校场机场,一个是明故宫机场,都在城内,这两个机场也是南京城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渠道,平时驻有战斗机,此时增加了轰炸机,一个轰炸机大队分为两部分地停驻在两个机场上,大队长即著名飞行员佟彦博。

接到蒋纬国的命令后,佟彦博有些迟疑:“现在是夜间,并且天气不好,天上乌云密布,还下着小雨,可视度几乎为零,轰炸难度很大啊,并且很危险...”

该大队第一中队中队长陈锡纯忍不住挺身而出:“大队长!打仗,本来就是非常危险的!哪有不危险的战斗呢?我们空军飞行员也是军人啊,陆军志在马革裹尸,海军志在葬身鱼腹,空军就要志在陨落长空!大队长,我主动请缨!”他又望向身边本中队的同伴们,“还有谁?”

“我!”“我!”“还有我!”“我也报名!”全中队飞行员无一人畏缩。

佟彦博十分感动:“你们有这股精神,我很感动和尊重,可是,技术上的问题呢?”

陈锡纯毫无惧色地道:“从我们机场到龙潭镇,直线距离只有二十公里不到,连这么点距离都不敢飞,简直就是笑话!我们低空飞行,再让地面部队每隔一公里就发射一束照明弹,就像路灯那样为我们指路,精确轰炸日军是没有问题的!”

佟彦博深深地吸口气,重重地点点头:“好!我批准了!”

爆发在南京城北的“乌龙山大救援”堪称一场悲壮的战斗,实际上,这场战斗是不必要进行的,官兵们浴血苦战乃至成批成批地倒地殉国,只为了挽救那一万多名“在战争中几乎毫无作用”的平民,但官兵们必须要这么做,因为那一万多名平民都是他们的同胞,是他们本就应该保护的对象。愤怒的喊杀声中,得到紧急补充后而达到一万七千人的北路部队(被补充进来的人员大多是民兵,李玉堂这么做有两个原因,一是南京军老兵人数已经伤亡一半,能挤出的机动兵力都被调到了大胜关战场,他无地方可以抽调老兵,只能动用民兵,第二个原因则无需多言,损失民兵自然“好过”损失老兵)朝着龙潭镇再度发动强攻,枪炮如雨点、爆炸如惊雷,官兵们前赴后继、殊死冲锋。

南京军此战是不必要的,因此误打误撞的,让板垣中将吃了一惊且吓了一跳,他已判断南京军不会再在北部战场上发动进攻,所以南京军此举让他大出意外,他觉得这是反常之举,既然是反常之举,其中肯定有鬼,所以板垣中将一开始深感措手不及,他深怕自己再次掉进南京军的陷阱里,所以没有采取很积极的对策,只是让部队被动防御,同时还抽调了一部分兵力用于加强师团后方和两翼的防御。板垣中将这么做,是担心南京军又在玩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诡计,结果弄巧成拙,让自己缚手缚脚,在客观上减轻了南京军的伤亡和阻力。

“弟兄们!我们走了!”乌龙山要塞内,罗龙振臂大吼,“保护老百姓离开!”

乌龙山上的中国军民累计共有16000余人,正规军官兵3100余人,并且其中700多人在开战前就是伤兵,另外13000余人是被日军分批驱赶过来的苏南平民;此时,正规军官兵还剩下2000余人,其中重伤员就有1200余人,剩下800来人过半是轻伤员,平民死亡3000余人,还剩下10000余人,其中受伤者超过3000人。实际上,乌龙山要塞在战斗后期已经由平民承担战斗主力了,因为正规军已经消耗殆尽,通常情况是一个班里,正副班长是军人,其余“士兵”都是拿起枪的平民,并且基本上是青年妇女,这使得乌龙山战役后来被称为“中国女人直接参加抗战并向全世界展现她们的精神和勇气的悲歌战役”,但客观上讲,乌龙山的中国妇女们之所以会如此英勇无畏,很大程度上是被日军“逼的”。万源描述道:“此时中国人足有九成是文盲,中国女人差不多有九成九是文盲,实际上,绝大部分妇女并不懂得什么国家啊、民族啊之类的大道理,说她们在乌龙山上是为国而战,其实并不很妥当,她们是因为被逼得无路可退了,不得不战斗,她们害怕自己会落入日军手里,对日军充满了恐惧,家人死于日军之手的妇女则仇恨日军,她们是因为恐惧、仇恨、愤怒而战斗的,跟国家利益、民族大义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乌龙山上的一万两千余军民并没有全部都走,足有三分之一的人自愿留了下来,这些人里大部分是老人,老人们基本上看透生死,不愿再当军人的累赘,再成为年轻人的负担,“东洋鬼子要杀就杀吧!”一名老人叹息道,“我已经七十多岁了,活得够长了,死了也没什么,早就该去见阎王了。孩子们,你们走吧!带上我,起码还要再派一个人搀着我,不要麻烦了。”

罗龙、罗庭康、黎希等军人们含泪跟老人们告别。乌龙山这些平民里,很多妇女跟老人其实是父女关系或公媳关系,很多儿童跟老人也是爷孙关系或外公外孙关系,双方在离别时,整个乌龙山上哭声震天、泪如雨下。

这些老人小部分遭到日军屠杀,大部分被日军不管不问,最后基本上都冻饿而死。

除了老人,还有一千多名年轻人没有走,大部分是伤员,既有军人伤兵,也有受伤妇女,剩下的则是铁了心地要死在乌龙山上的军人或妇女。第1营副营长曲阳、第2营营长梁昌盛在撤退时都五内俱焚,因为第1营第1连连长潘峰、第2营第3连连长徐磊都不肯走,两人各坐在一个机枪碉堡里,潘峰断了两腿,徐磊腹部被日军炮弹炸开,因为要塞内药品不足(平民伤员耗费了大量药品),伤口严重感染。“我们都不行了,就留在这里吧!临死前再打死几个小鬼子,也给你们争取时间,掩护你们。”两人笑着跟同伴诀别。顿时,曲阳和梁昌盛都心如刀绞,因为潘峰和徐磊跟他们一样都是从美归国参加抗战的华侨。

“啊,我忘了一件事。”潘峰最后说道,“我现在还是美国国籍呢!”他笑了起来,“死在中日战场上的美国人。”

“我还记得我的美国名字呢!”徐磊也笑起来,“丹尼斯?徐。”

“不。”曲阳流泪道,“我们都是中国人。”

“我们是美国人的话,还回来干什么?”梁昌盛潸然泪下。

乌龙山炮台内,炮台指挥官章超痛心疾首,因为他要炸毁这里的火炮:“真要炸了这些大炮,还不如炸了我!”他吼叫道,“老子不走!愿意跟老子留下来的,就继续开炮!开炮!”罗龙带人过来架起章超离开,炮台内最后留下四十多名受伤且自愿留下的炮兵,当日军夺取这个被乌龙山守军主动放弃的炮台时,炮兵们引爆了里面的炮弹,大爆炸中,要塞分崩离析,火炮都被炸毁,同时还导致四百多名日军被炸死炸伤。

当夜空中传来飞机引擎声时,乌龙山守军在山上发射了十多枚信号弹和照明弹,空中的ju-88轰炸机群因此而确定了目标位置,共有18架ju-88被投入这场战事,携带了50多吨炸弹。实际上,中国空军轰炸机群飞来时,地面日军并未进行防备,因为日军误判中国空军没有大规模的轰炸机部队,并且无法进行夜间轰炸,能在夜间出动的飞机都是日军的,导致ju-88机群对日军展开狂轰滥炸时彻头彻尾地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对此毫无防备的日军被炸得惊慌失措。劈头盖脑的炸弹从天而落后,日军血肉横飞、狼奔豕突,上千日军被炸死炸伤。空军的有力表现极大地支持了这场“乌龙山大救援”,但也损失了3架宝贵的轰炸机,其中1架被日军防空火力击落,还有2架则因为迷航而失事。

付出了三千余人伤亡的代价后,南京军北路部队从乌龙山救出了七千多人,其中,军人只有一千余人,其余都是平民,乌龙山战事也正式结束。乌龙山丢失后,南京北部屏障不复存在,虽然还有栖霞山、北崮山进行抵挡,但城区已经完全暴露在日军兵锋前,不过,日军为了攻取乌龙山也付出想当惨重的代价。乌龙山战役前后持续了22天,进攻乌龙山的日军为号称“钢军”的日军第5师团,在兵力上、重火力上占据压倒性的绝对优势,防守乌龙山的南京军只有3100余人,并且其中700多人在开战前就是伤兵,守军仅凭要塞工事,顽强抗拒日军,自身战死2000余人,幸存者几乎都受伤,但取得杀伤日军超过8000人的战果(包括平民取得的战果),如果再加上龙潭镇战役以及乌龙山最后的救援作战和中国空军的轰炸,第5师团为夺取南京城北部屏障足足付出1.3万余人死伤的惨重代价,其中死亡者超过一半。

此战后,第5师团犹如被阉割的野兽般丧失了以前那股“势不可挡”的锐气,因为此战不但让第5师团伤亡过半,还在精神上打垮了该师团的大部分官兵,使得该师团“雄风不再”。

北部战场正式偃旗息鼓时,南部战场则进入了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