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百零四章(2 / 2)

然而事情真的能往好了想吗?至少在苏联人和英国人死绝前,是绝不可能的…

何况在这些土地上存在的游击队,可不会因为同化政策而消失不见。

相反的是,他们可能反而会因为同化政策。而将抵抗运动变得频繁起来――――――其实在这几个地区的抵抗活动,从来就没有不频繁过。

从1923年开始,由于英、苏等国在中东及高加索等地区大力支持游击队的关系,使得国社政府在这几个地区遭到了较大的损失。尤其是在高加索和伊拉克、科威特的几座油田遭到破坏。那可是一天几百万上下石油出产地啊…

自破坏事件生后,负责高加索军区的冯难,在几个产油区部署了大量的部队,使得游击队无法再靠近产油区。这时国社政府也开始采取了报复措施,向中南半岛的英、法殖民地派入了大量人员。同时支持在中南半岛上的**组织。

两年的时间来,在经过了各种清剿后,由于无法再破坏产油区的关系,在伊拉克等地的游击队已经将目标转移到了其他方向。

而在中南半岛上的抵抗组织。由于国社政府的支持,在规模上也扩大了不少。

尤其是位于越南的抵抗组织。由于胡志明等人的能力出众,再加上法国人在中南半岛上的势力较小。使得由胡志明领到的抵抗组织已经形成了一股较强的势力。

这股势力虽然还无法动摇法国人在越南的统治,但是无疑已经成为一股就连法国人也不敢轻视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在越南抵抗组织的干部里,至少有一半的干部都是由在越南的华人和国社政府派过去的特工担任的…”

说到这里,蔡锷笑了笑道。

“如今的越南革命军,算是由我们直接掌握的了…”

“是啊,也因此胡志明那里也是颇有微词呢…”

听到蔡锷这么说,一旁的蒋百里也笑着道。

“颇有微词?”严光呵呵一笑,并没有多说些什么。

胡志明那里岂止是颇有微词,的确,经过了两年时间的努力,胡志明在国社政府的帮助下已经将在越南的抵抗组织和游击队整合了起来,并且成立了一个名为“越南革命军”的大型抵抗组织。

到如今,这个名为“越南革命军”的组织已经拥有十多万兵力,整合了越南至少一半的抵抗组织。

同时“越南革命军”所需的大部分武器和其他物资,也都是由国社政府提供的,不然的话越南革命军也无法扩大到现在这个程度。

然而这个世界从来都没有平白无故得来好处的理由,在越南革命军得到国社政府的资助不断壮大的同时,越南革命军这个原本具有一定**性的武装组织也开始被国社政府所掌握了。

在最开始的时候,仅仅只是让一些在越南协助工作的军人和特工人员在革命军中任职,后来则是大力提拔越南籍的华人担任一些重要职位。

到现在,越南革命军当中至少一半的干部,都是由国社政府派遣的人员和越南裔华人担任,在剩下的一半干部当中,也有不少是由国社政府扶持的亲中人士…

虽说由于胡志明和国社政府的良好关系,胡志明在革命军中并没有被架空,但是革命军已经完全由国社政府掌控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到了这种地步,作为革命军的建设者。同时也是一个越南人的胡志明心里怎么可能痛快?

然而在另一个世界越南人白眼狼的姿态实在是太让严光记忆犹新了,所以虽然这时的胡志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亲中人士,但是严光还是不得不这么做…

“对了,库页岛上现在怎么样?”

在坐在一起闲聊了一会后。严光转身问向岳昌道。

听到严光这么问,蔡锷和蒋百里等人也都转身好奇的看了过来。

无他,因为这件事情实在是太让人好奇了。

而岳昌在想了想后,也开口回答道。

“那些家伙好像已经认命了,现在正开始认真的学习捕鱼呢…”

岳昌口中的那些家伙,自然就是被迁移到库页岛上的伊拉克人、俄国人和土耳其人…

对付一般的原住民,国社政府主要采取的是同化措施。

而对付游击队,国社政府采取的措施则主要有三个。

先是清剿。通过部署在伊拉克等地的数百架飞机,只要一现有游击队的动向,当地驻军就会进行清剿。在两年的时间里,几个地区的游击队死伤惨重。

另外一个措施则是“集家并村”。也就是将原本散落的家庭和村落集中起来管理,这样也能更好的集中当地政府手中的资源。

至于第三个措施,则和第二个措施有些关联。

那就是连坐措施…

只要在一个村落里现了游击队,或者是现了村民对游击队的支持,哪怕一个村落里只有一个人这么做。整个村落也都会受到惩罚。

这个惩罚并不是将村民全部杀死,而是将整个村落全部迁移到库页岛上去…

库页岛…

一个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不算是很富饶的岛屿…

最重要的是,对于生活在热带沙漠气候的伊拉克人。和生活在温带大6性气候的土耳其人来说,居住在寒冷的库页岛无疑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

库页岛属于大6性气候。气候寒冷,夏季短暂。冬季长达六个月,冬天的平均气温都在19°c至24°c之间,北方地区气温最低可到4o°c。若干港口长期冰封,北部封冻达八个月之久。

应该说东北算是中国最寒冷的地区了,然而哪怕是在东北,像库页岛一样的地区也是很少有的(漠河镇比库页岛冷,同时也是中国最冷的地方),暂且不提东北人喜不喜欢一个冬天长达六个月的地区,至少伊拉克人和土耳其人的答案是不用问也能知道的…

不过很可惜,他们选择了支持抵抗组织反对国社政府这条道路,所以他们必须受到惩罚。

因为每个人都清楚,如果游击队没有当地百姓的支持是无法生存的,游击队会频繁起袭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村民的支持…

甚至于这些村民当中,恐怕有不少就是游击队的成员…

不过一切都无所谓了,因为他们已经全部被送上了库页岛。

这个时期的库页岛毫无疑问是一个十分荒凉的地方,整个岛屿上除了一个师的驻军外,就只有很少量的居民(到了二十一世纪也只有4o多万),因此就算他们在怎么闹也没有关系,只要他们别把岛屿闹沉了就行。

至于逃回伊拉克?

先他们需要先到一千公里外的海参威,因为只有那里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才有可能将他们送回伊拉克――――――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在那里乘船。

这个办法对被迁移到库页岛上的伊拉克人和土耳其人还是比较简单的,因为既然让他们捕鱼为生,就必定会给他们渔船。

虽然只是一些小型渔船,但是将他们送上海对岸还是没有问题的…

真正的问题是他们怎么通过近万公里的路程返回伊拉克…

无论是乘船还是坐火车都是需要证件的,而他们的证件则都是特殊标记过的,就算他们通过特殊方式混上了交通工具,也会在无数次的检查中被现,并且被重新扭送会库页岛…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这些村民在被送上库页岛的同时,就已经绝望了。

而这也是蔡锷和蒋百里好奇的最大原因,因为他们真的很想知道一群在沙漠居住的人究竟是怎么在库页岛上生活的…

当然,将居民迁移到库页岛上也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存在,那就是千万不要让普通的原住民认为这些人是被集体屠杀了,并且因此引起更多的抵抗。

如果是在古代的话,这个问题的确是很难办,好在现在已经是近代,许多工具都能帮助政府解决这个难题…

比如说已经有所展的录像技术…

只要将迁移到库页岛上的村民们捕鱼的画面录下来,然后再在各个村落进行播放,自然就能洗清全部的疑虑――――――当然,录像上村民们的脸上绝不会有什么幸福表情,不过只要能证明他们还活着就足够了。

当这些录像在伊拉克和埃尔祖鲁姆等地的村落里播放后,各地的抵抗运动已经大大减少。毕竟在平时还没有牵连到自己的情况下,村民们还是愿意支持一下游击队的,可如果到了会牵连整个村子的地步…

就算年轻人会头脑热,村子里的长老也是绝不会允许这种牵连整个村落的行为的…(。。)

&1t;a href="" target="_b1an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