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23章做人留一线





  酒桌上的气氛还是很热烈,在胡杨果断认怂之后,酒局并没有持续太久。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胡杨没有让简有德上桌。不是胡杨忘了,都是他故意为之。

  电厂的日子过的滋润大家都知道。这临走的之后,简有德后备箱里可是装满了东西。

  上车之后,邢鹏问胡杨,今天的事情很重要,他为什么要说实话,而且还不签任何书面的东西。

  胡杨也大约猜到他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道理非常管简单,老话儿不是说了吗,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这就是给大家之间的关系留一丝余地。我问你,往水泥里掺粉煤灰是件很难的事儿吗?”

  邢鹏摇头。

  胡杨接着说道:“我非常确信,肯定有人已经这么做过了。只是他们并没有发现,这么做之后,混凝土的强度并不会下降而已。我们将会大规模使用粉煤灰,这件事就绝对不可能藏得住。一个势必会公开的秘密,我们没有必要藏着掖着。以后等到大家都明白内情之后,咱们也不会理亏。咱可是一见面就全都告诉你实话了。、关键是,即便我们说了实话,他们也不见得就真的听得懂,这是你的第一个问题。”

  伸出两根手指,胡杨继续说道:“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事,不签任何书面的协议。因为我们现在是在白拿。就连运费都是华孚电厂出的。”

  邢鹏不解:“这是他们主动提出来的,并不是我们主动要求的。更何况,粉煤灰对电厂来说是废物,而且每年还要对堆放粉煤灰的地方进行治理。我们是在帮他们啊。”

  胡杨说道:“没错,现在的情况的确是这样。但这种情况很快就会发生变化。大规模基础建设高潮很快就会出现。现在还是废物的粉煤灰,将来也会变成好东西。到那个时候,我们还能继续白拿吗?”

  邢鹏立刻就跟上了胡杨的思路:“你的意思是,将来他们会出售粉煤灰?”

  胡杨说道:“当然,一定会。粉煤灰是所有工业废料中,应用范围最广,同时也是使用难度最低的。未来的需求量会非常大。别看华孚现在有一个山谷的粉煤灰。我跟你们打赌,那里三年之内就能清空。”

  “三年?”

  “不能吧,那是电厂十几二十年的存货。”

  车里其他两人都对胡杨这个三年预测表示惊讶。

  胡杨说道:“华孚的存货是多,但架不住需求大。水泥的盘条价格不断上升,还会经常断货。这基建的成本也跟着升。现在有这么个东西,可以部分代替水泥,不仅不会降低混凝土强度,而且还有好处。但价格却是个白菜价。换做是你,会不会动心?有需求就有价值,有了价值,我们就不能再继续白拿。所以一份注定要被废弃的协议,于情于理都没有必要签。说到底,多个朋友总要比多个敌人强。”

  邢鹏也明白了胡杨的意思。就是不能太贪心。便宜稍微占一点没关系,老想着占下去,那就肯定是不行的。

  不管是上来就实话实说,还是只做口头约定而不形成书面,都是胡杨在给大家的关系留下缓冲地带。

  这时正在开车的简有德感叹一句:“那山一样粉煤灰,要是能卖的话,那得是多少钱啊!”

  一听这话邢鹏也乐了:“是啊,就是卖的再便宜但架不住量多。这些电厂啊,都要发大财了。”

  除了华孚电厂之外,沈阳还有两家火电厂。下午胡杨也都上门聊了一下。

  电厂一方的反应也几乎是一样的。让胡杨都有些怀疑,他们是不是互相通过气了。

  当然,这其实很正常。有人上门为你解决麻烦,除了那些被迫害妄想比较严重的,都应该不会有什么抵触情绪。

  一边是自己有好处,还能顺便响应上级的最近精神,何乐而不为。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胡杨他们分头接触了十几家产生工业废料的单位。这其中的有火电厂、钢厂、化工厂等等,采集了几十份废渣的样本。达成了口头协议若干。

  八十年代,环保意识刚刚兴起。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对于工业废渣还做了一些专门的要求。但是任何办法在刚刚开始试行的时候,都会存在很多问题。

  比较常见的就是一刀切的情况。不考虑具体情况,大范围使用同一个标准。乍一看,这似乎是体现了公平。但我国幅员如此辽阔,各地人文、经济、自然条件都存着巨大的差异,只用一个标准肯定是不行的。

  工业废渣中大多都是有毒有害有污染的,有一些还是易燃易爆。想要把这些东西无害化,技术门槛是非常高的。靠各个单位自己搞科研,那肯定是不现实的。

  所以基本上都只是学习学习精神就算了。以前怎么样,现在还怎么样。最多是在有检查的时候稍微做点表面功夫。像是给一些车间放放假,或者把排污运污的时间改在晚上之类的。

  而华夏科技的出现,却是实实在在的能够解决各种工业废渣的问题。关键还是都还是不需要花钱的。所以像华孚电厂刘副厂长那样深受粉煤灰困扰的领导,甚至愿意自己单位出车送货上门。

  对于这样的大气的单位,胡杨也完全不跟他们客气。直接让他们把粉煤灰送到丹东去。那里就是华夏科技的建设重心。

  前有上面的文件,后面华夏科技又四处登门,华夏科技这个动静弄的可不小。说整个东北有点夸张,但说整个辽宁的工业系统,最近都在谈论华夏科技这个私人企业。

  华夏科技公司也的确有很多可说的故事。从获得大笔贷款,雷声大雨点小的承包。而就在这个看似陷入低谷的时候,突然一个文件从“天”而降。华夏科技公司成了“工业废料综合治理试点单位”。

  体制里对政策公文有深刻理解的“老油条”们,在看过这份文件之后,其实已经发现了这里的潜台词。

  文件全篇都是“建议”,而且除了名头之外,并没有给华夏科技公司规定“特权”,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政策安排,倾斜和扶植之类都没有。在他们看来,这个名头其实很虚。

  这个名头本身不重要,因为并没还有什么对应的权力。真正重要的是这文件是谁给发的。

  其实胡杨何尝不是也希望有点政策方面的优待,但他要得太急了。

  罗鹏程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这件事落实已经是极限了,没办法要得更多了。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正式因为没有实质性的好处,才能这么快的通过审批。

  辽宁工业系统内对于华夏科技的态度非常两极化。

  一部分是看好的。他们认为华夏科技虽然在承包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但也因此留下了大笔的贷款。甚至有不少人正在研究,也利用这种模式获得银行的贷款。

  相对而言,这些都是心思比较活泛的人。在这个转型期,他们适应的会更快一点。因此他们也会更加清楚,钱在这个市场环境下有多么强大的力量。

  其实看衰华夏科技的人更多一点。他们就是那些能从文件解读出潜台词的那些老油条。他们基本上都在体制内混得不错。自认都非常熟悉体制内的各种规则。在他们看来,华夏科技的动静虽然大,但后劲肯定不足。

  像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近些年来有过太多次。在变革时期,这种的突然横空出世,然后又如流星坠落的情况其实不算罕见。

  能够在体制内混得好,都是经验主义者。过去几十年中这个国家发生很多巨大的改变,体制和体制运行的规则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所以自然就有了许多的可供后人学习和继承经验。

  而以他们固有的经验来看胡杨和华夏科技,基本上都是不看好的。这种不看好,并不是不看好他们的赚钱的能力,而是不看好华夏科技的“寿命”。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个私人企业很不“稳当”。搞都是一些不怎么稳当的东西。最关键的是,他们从这个文件中“读出”,似乎华夏科技在上面也并不是那么的有影响力。

  不管是看好还是看衰,至少华夏科技知名度是再一次提升了。甚至有一些同样有废渣困扰的单位,还会拖关系主动把自己单位废渣样本和联系方式,都送到华夏科技来。这对胡杨来说还真算是意外的收获。

  在这个信息传播并不快捷的时代,能在短短几个月里就让东三省工业系统,基本都知道了有华夏科技这么一个公司存在。如果是换算成广告投入,那绝对不是一笔小钱。

  而作为最关注胡杨和华夏科技的人,张博洋和李香香自然又聚到了一起。这次是金陵饭店,同样是沈阳城里一流的好馆子。最大的包厢里,十几个人围坐桌觥筹交错气氛十分的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