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43节(2 / 2)


  林水程:“我明白,谢谢。只是我最近还有一些事情要忙,可能要两周后才有空整理这个样子可以吗?”

  “这个不急的,完全看您意愿。”徐杭说,“有什么事情,您依然可以随时联络我这边。祝您生活愉快。”

  林水程最近很忙,自从上次军方议题中欧倩被取消资格,他就成了组长,继续负责后续的立项调查。

  这次剩下的组员很配合,他给了思路和框架,安如意和吕健尽心尽力地跑数据,徐梦梦则负责一遍一遍地核对、组合、纠错,小组合作空前和谐,也都是加班加点进行研究。

  除了军方的这个项目之外,还有最近的tfcjo期刊审稿。

  林水程在这方面完全还是个菜鸟,他本科时期虽然跟在杨之为身边,但是没有机会接触审稿系统,因为这些机会是给博士生的,他作为本科生,时间上还是缺少这样的机会。

  每个博士生基本都会遇到老板把稿件丢给自己审的情况,对于杨之为,他习惯把一些看一眼就知道需要拒稿的稿子丢给自己的博士生审阅,并要求学生给出审阅意见,。既减轻了工作量,又能锻炼学生。审稿人是荣誉身份,没有工作,杨之为还会倒贴钱给自己的博士生,当做他们的审稿工资。

  联盟中对于学术期刊水平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即if值:出版当年之前两年该期刊在当年被引用次数总和,除以前两年该期刊出版文献之总篇数,一般来说,if指数大于1表示引用率较高,而if值越高,也代表这个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tfcjo期刊的if指数是7左右,而当年杨之为经手的基本都是if>10的期刊评审任务。

  林水程没有审稿的经验,对于他来说,这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很快就有稿件被分配给他审阅。tfcjo的评审分为初审、二审、三审三个阶段,初审会有三个评审员分别给出意见,决定稿件去留,这些评审意见也都会在评审人领头人那里过一遍。

  tfcjo官网排行最靠前的评审人员名叫sinemora,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不再迟疑”,他已经在评审会呆了十四年,至今没有人能扒出他的马甲。他的用稿风格和评审意见都让人捉摸不定,但是被普遍认为是水平最稳、知识面最广博的一位评审员,他精通化学、物理、数学多个领域,理论方向和实用工具方向都能给出稳准狠的意见。

  许多人曾经怀疑“不再迟疑”是杨之为,不过林水程知道杨之为不是。

  晚上,傅落银回家时,就看见林水程在那里咬着电子笔审稿子。

  林水程把稿件投影到电视上了,周围灯关掉,屏幕上的页面就非常明显。

  傅落银进门一看就随口“哟”了声:“在审稿子呢。”

  他一眼就看出了tfcjo期刊内部水印的标志——傅氏军工科技每年要和无数if>10的期刊进行对接,在无数篇论文中寻找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和研究方向。tfcjo近年发表的文章在ai和cv领域有所建树,傅落银对此很熟悉。

  林水程端着一碗炸薯片,一边吃一边看,顺手会记点资料下来,也没理他。

  他白天审了两篇稿子,写了很多修改意见,恨不得密密麻麻,正在审第三篇的时候,页面上方却突然弹出一条信息——“您的评审意见有新调整。”

  林水程点进去一看,发现他白天写给两篇稿子的修改意见被标红、删改了几处,而且几乎是大改——直接把他四百多个字段删除到一两句话,有些意见整合了新的意见单列出来,而有些意见直接被省略了。

  等于说,林水程的修改意见只有不到20%被采用,这还只是其中一篇。

  另一篇,林水程待定保留的稿件,对方直接把他的修改意见换成了“拒绝”。

  林水程看到满眼的红色删改字迹,抿了抿嘴。

  他表面上没有什么波动,但是傅落银已经自动脑补出了他内心里另一个气呼呼的林水程——他有点被这个想法萌到了,不由得笑了笑。

  林水程不知道他在笑些什么,他瞥了一眼傅落银,而后拖动滑条拉到最下方,看见了修改人的名字:sinemora(不再迟疑)。

  傅落银在他身边坐下,顺手把他揽进怀里,低头叼走他指尖一枚薯片。

  林水程炸的薯片撒了椒盐,很香,傅落银一边吃着,一边看前边的屏幕:“是他啊,领域主席(area chair/editor)级别的人,你运气挺好的,碰到能有他指点你。”

  林水程瞅他。

  傅落银继续搜刮他的薯片:“别看我,也别气呼呼的,这个人不比杨之为简单。我进七处前有个硬性任务是发表一篇if>5以上的学术论文,我的稿子就是他审的,不过不是这家,而是另一家期刊,他的审稿id一直都用这个‘不再迟疑’,风格也比较固定,虽然有时候比较夹带私货,但是其他的没什么说的。”

  林水程重新看了一遍“不再迟疑”修改后的意见:“我知道他改的是正确的,但是你怎么知道他夹带私货?”

  “你以为评审活动是双盲的吗?”傅落银问。

  林水程犹豫了一下:“……不是双盲吗?评审委员之间不知道彼此是谁,投稿人和评审员之间也不知道彼此是谁,这样才能保证公平公正。”

  “你把这个想得太简单了,理论上是双盲,但是其实很好看出来。”傅落银扬扬下巴,示意他看次屏幕上的第三篇论文稿件,“你这第三篇我不用问都知道是星大化学院的一个杜姓老教授的论文,不是他就是他带的博士,像这种研究,大多数开题阶段就出论文了,能够直接被系统检索出来。现在全联盟在做这个方向的只有他和他的学生。”

  林水程愣了一下——傅落银说的还真是这样,比如他这次任组长的军方项目,单单是开题就已经发表了论文。只要有心人搜索一下,立刻就会知道谁在进行这个研究。

  他垂眼思索了一会儿,轻声说:“那也是单盲选择,投稿人不会知道我们是谁。”

  傅落银说:“这有什么难的,学术圈里该猜的都猜出来了。这个‘不再迟疑’你知道是谁吗?”

  林水程又瞅了他一会儿,然后说:“不知道。”

  “他的名字是金李,你应该听过他的名字。”傅落银说。

  林水程想了想,立刻有了印象:金李是混血人种,比杨之为还小十岁,但是一样年少成名。他虽然没有世界级的大发现,但是却在不止一个领域内破掉了停滞的研究,他的风格十分新锐、硬气,林水程在一次cvpr会上见过他——这是学术界三大顶会之一,金李一个人带领的团队已经连续斩获了五年的最佳论文奖。

  而金李本人也贡献了学术圈许多惊天大瓜,林水程没有仔细了解过,只依稀记得这个人似乎特别讨厌杨之为。

  金李带的学生都必须遵循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但凡杨之为的论文,不允许引用。

  这条规矩学术圈的人差不多都知道,杨之为只是一笑置之。

  如果sinemora是金李,似乎实至名归,林水程并不意外。但是他不知道傅落银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他探询地望向傅落银。

  傅落银摊手:“我说了他夹带私货,这个人出了名的偏心护短,他早年审稿的修改意见发给人家时,十条建议查阅的文献里有八条是他自己的,为了提高自己的被引用率。不过后面不那么干了,渐渐也没多少人记得了。十四年前的tfcjo期刊还没有现在这么重要,很少有人会注意,但是我因为工作原因会接触调查。”

  林水程听完他的话后,打开手机搜索了一下金李的词条。

  他低声说:“他是旧欧洲分部的人呀。”

  并且似乎还是领头人级别的。

  旧欧洲分部派系近年来和旧北美分部派系差不多势同水火,抢资源抢得正上头。单就名画鉴定案在星大发生的事情,就可见一斑。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