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7节(2 / 2)


  苏凉“咦”了一声,没想到张诚还有这样的本事。

  能接受一女配四男,而且他还得意洋洋于自己的正宫地位,就好像建立了一个王国一样,这种人他能有什么道德底线?能遵纪守法就不错了。

  张诚语重心长:“你都考上这么好的大学了,学校里的老师同学,肯定也有很多优秀的人,不会比他差,千万别被他的表象迷了眼。”

  苏凉应下:“嗯,我知道了,你就放心好了,我现在一心考研,没别的想法。之前我的确认识他,不过也没什么特殊关系,都是因为我跟江晚晚长得像,他才愿意屈就来找我。不过现在,你看他跟江晚晚感情那么好,肯定不会理我了。”

  张诚便放心了。

  苏凉又说:“对了,这次帮忙,我问他要了两百万,分你一半?给我个账号,我转给你。”苏凉不敢说的太多,哪怕是张诚。

  钱财不外露,这个道理她还是懂的。

  张诚愣了一下:“这么多?”

  “对他们来说,可不多。两百万都不够江晚晚身上那条裙子的钱,你太小看他们这些有钱人了。”苏凉说道,“要不然,他们还能去做慈善?”

  张诚沉默了片刻,又说:“别给我了,你知道的,我手里留不住钱,等用到的时候,我会问你要。”

  苏凉叹口气,也不好再说什么。

  周一晨会的时候,苏凉就察觉到项目组的气氛不大对劲。

  张天成照旧叮嘱了一下日常工作,总结了一下项目进度,不过十五分钟的早会,他中间接了五六个电话,每次回来脸上的愁容就多一分,然后就匆匆散会了。

  苏凉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继续整理报表。

  张天成的办公室就在苏凉右手边,门没有关,张天成也没在意,他正忙着打电话,一个接一个,声音有些焦急,分贝也就不由自主地大了起来。

  苏凉听了十来分钟,大概就明白了——资金出了问题。

  其实她不太懂,这个项目大佬云集,不管是国家立项,还是私人委托,都不应该是随随便便决定下来的。而既然已经开始了,这才一个多月的时间,怎么会资金出现问题呢?

  苏凉想不明白,也就不再想了,老老实实先去干自己的活儿。

  张天成这一天忙得脚不沾地,打完电话就急匆匆走人了。

  过了两天,苏凉才有机会跟张天成说上话:“主任,咱们的项目,是出了什么问题吗?”

  张天成愁的不行,一边吃饭一边叹气:“这事儿怪我,就不应该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

  苏凉耐心听着,很快就明白了事情的经过。

  这个生物晶体材料研发的项目其实是个长期项目,但是分为三个阶段,苏凉在的这第一年,就是第一阶段,是应投资商要求,研发一种新型的生物功能性晶体材料,用于制造人工关节;后续的二三阶段,才是这个项目的最终目的。

  而原先的投资商也答应,在完成人工关节新材料的研发之后,会继续给予后续的资金支持,直到项目全部完成。当然,好处就是,他具有新材料专利的优先购买和使用权。

  苏凉恍然大悟,他们这个项目组何止是穷啊,这根本就是毫无分文,拿技术换投资。

  “立项的时候,没有拨款吗?”

  张天成叹气:“这是两年前一个项目的延续,国家很看好也很支持,但是,这个项目是在港城立项的,所长不愿意转给国家实验室,拉锯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确定由咱们研究所带头继续研究。但是没想到,项目一开始,港城财政就资金紧张,这不就——”

  苏凉听明白了,这么大一块肥肉,谁都不舍得松手,但是,穷啊……

  “投资商现在是个什么意思?”

  作者有话要说:苏凉:投资的机会来了!

  明景晏:问我了吗?

  第20章

  张天成说:“投资商是本市的富商闫良文,他是做房地产发家的,近两年开始涉及医疗器械行业,跟咱们就打交道多了些,这个项目也是因为他拍着胸脯打包票,所长才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但是前几天,本来差不多该给第二阶段的钱了,他突发脑溢血住院了,状态不大好,他几个儿子女儿为了家产都打起来了,哪还愿意给钱?”

  明白了……

  这种长期项目,一般都是按阶段给钱,毕竟后续研发费用究竟要花多少,谁也说不准。而且,投资商的手里也很难有超过一个亿的流动资金,一般都是一个项目套一个项目。毕竟又不是都像她,靠着大猪蹄子们发家致富。

  “咱们现在还要继续研发这个关节材料吗?”

  苏凉的意思是,对方不履行合约,其实他们也可以中止委托。

  张天成戳着碗里的饭叹气:“哪有那么容易?这个晶体排序三年前景晏就意外发现了,这几年他个人依然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研究,项目组成立的时候,差不多已经是半成品了,只差一个机会去完善。现在放弃,不说损失多少钱的问题,再拖下去,这个项目就没意义了。你不做,迟早也会有别人去做。”

  这倒是。新型材料的问世和专利,也很讲究机缘。尤其是晶体材料,改变一个排序,很可能就是一种新材料,被发现是迟早的问题。

  张天成又继续说道:“而且,昨天晚上,小景就跟我说,差不多可以收尾了,只需要将全部资料准备完毕,申请专利就行了。你说,这时候还能放弃吗?”

  那肯定不行,煮熟的鸭子都到嘴边了,哪有拱手让给别人的道理?

  苏凉咬着勺子若有所思,然后小心翼翼地问道:“主任,这个项目,后续二三阶段全部完成的话,大概需要多少钱啊?”

  “前前后后,大概还得六千万吧,最多也不超过八千万,闫良文挺大方的,项目一备案就给打了五千万的款,其实预算本来是做了三千五百万的。”

  六千万……苏凉想了想自己银行卡里的数字,小心思难免跳跃起来。

  她只是个大四还没毕业的学生,对这一行的了解并不太多,本人也没什么商业天赋,不知道这个材料的盈利余地有多大,但是喻老师和明景晏这两个活招牌总不会出错。

  业界内,喻国明的研究成果,几乎可以说是整个新型材料行业的风向标,他的项目,几乎是一立项,就被各处争抢。而明景晏,是最近两年来的后起之秀,虽然他的专利还少,大概也就两三个,但却都是新的单晶材料的排序,这在晶体材料方面,几乎可以说是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而且,他才二十六岁。这样的人,他的潜力究竟有多大,谁又说的清楚?

  要不是港城一早就确立了投资商,恐怕也是个抢破头皮的大项目。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