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450节新的开拓目标





  华夏想要长治久安,首先必须做到最基本的一件事:所有的或者说大部分华夏人都能吃饱肚子。这是最起码的东西,无需多言。一般而言,华夏的传统领土的面积约为1000万平方公里,难以继续扩大,为何?很简单,华夏向东,是茫茫大海,华夏向北,是冰川雪原,华夏向西,是沙漠戈壁,华夏向南,是热带雨林,因此,可以这么说,古代华夏人“把能够开拓的地方,都已经开拓了;把能够纳入华夏版图的‘好地方’,都已经纳入了”,后世不少华夏人时常抱怨祖先没有进一步地扩大华夏的版图,这种说法真的“冤枉”华夏的祖先们了,几千年来,他们一直在开拓,几乎达到了极限,以古代的生产力和科技力,他们没办法横渡大海,没办法深入冰川雪原,没办法占领沙漠戈壁,没办法控制热带雨林,况且,那些地方看起来都是鸟不拉屎的穷山恶水,食之无肉,弃之不可惜,为什么要劳民伤财地开拓那里呢?

  综上所述,华夏的传统领土的面积是基本上不变的,可以说,土地有限,但是,人口无限。只要太平时间长了,华夏人口肯定增长,那么,华夏的土地可以养活多少华夏人口呢?答案是:在农业时代,在占城稻被引入华夏前,华夏土地极限能养活8000万人,在占城稻被引入华夏后,华夏土地极限能养活1.2亿人,在玉米、番薯、土豆等高产量的外来农作物被引入华夏后,华夏土地极限能养活4亿人;在工业时代,这个数字可以翻几倍,十几亿人。

  人多了,土地长出的粮食不够吃,便会天下大乱、战乱连年、不断死人,于是人少了,土地长出的粮食够吃了,便会天下大治、一片太平,人口就开始增长,人多了,土地长出的粮食不够吃,又会天下大乱……华夏古代几千年就是这么一个因果循环的过程,这是它的本质。

  华夏的长治久安肯定是长久和平,经常打仗、经常死人还算什么长治久安?如此一来,华夏的人口肯定就会在长久的和平中持续不断增长,那么,如何确保数量一年比一年更多的华夏人一直都能吃饱肚子?只有两个办法:

  第一,孔明推动华夏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发明蒸汽机、拖拉机、化肥、农药等……如此,让华夏境内土地的粮食产量跟华夏的人口一样保持每年都在增长,很显然,这是扯淡;

  第二,在华夏境外不断开疆拓土,让华夏拥有越来越多的领土,华夏有限,世界无限。

  毫无疑问,孔明在眼下这个时代里只能采取第二个办法。

  对外开拓,这是孔明一直在做的事情,同时,孔明必须搞明白一件事:该往哪里开拓?哪里才值得优先开拓?

  世界上几乎不存在没有任何价值的土地,哪怕是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或撒哈拉大沙漠,都是蕴藏着无数宝藏的宝地,但是,土地的价值在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是不同的,比如中东,那里几乎都是沙漠,这样的地方在农业时代就是垃圾,在工业时代却是宝地,为什么?因为那里虽然不适合种田耕地,但地下却蕴藏着无穷的石油。眼下还是农业时代,一块地方到底好不好,主要看它能不能种田耕地,至于它下面有没有石油煤炭天然气什么的,那是次要的。一块蕴藏着大量石油的沙漠和一块地下没什么资源但土地肥沃、水流充足的平原,孔明应该优先占领哪一块?这是无需多言的。在眼下,孔明需要越多越好的平原耕地,这是燃眉之急,至于那些不适合种田耕地、但蕴藏着大量资源、在农业时代没什么用途、在工业时代会大放异彩的地方,为了华夏的长远未来以及千年后的后代子孙,占领肯定是要占领的,但不着急,可以缓一缓、慢慢来,进行次要考虑。

  以汉东为原点,若向四面八方继续进行开拓的话:

  向东是大海,需要横跨一万多公里的太平洋才能抵达美洲大陆,显然,这是做不到的;

  向北是西伯利亚,冰天雪地、天寒地冻、苦寒至极,显然,不是需要优先占领的地方;

  向西是曹操、刘备的地盘,无法开拓,再向西是大沙漠大戈壁,也是次要考虑的地方;

  向南,是东南亚群岛(包括菲律宾群岛、印尼群岛等地)和大洋洲,看起来似乎不错。

  孔明在眼下是不会去开拓东南亚群岛和大洋洲的,因为——有地无人,等于无地无人,土地虽然重要,但人口更重要,孔明现在不缺土地,缺人口,虽然他治下人口众多,但人口自然是越多越好的,人口是一切的基础,人口越多,发展才越快,东南亚群岛和大洋洲此时没什么人口,孔明在占领当地后如果想要开发当地,就要迁移大量汉民前去那里,与其如此,还不如不开拓那里,把已有的人口用来发展已有的土地,何必没事找事做?孔明现在拥有的土地已经够多的了,既如此,他何必去占领那些虽然很丰饶肥沃、但却没什么人口的土地呢?

  开疆拓土就好像做生意,目的都是获利,投入成本是肯定的,但要获得足够多的回报,并且,是要在越短越好的时间内获得越多越好的回报。假如,孔明不惜血本地开发西伯利亚,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他肯定会得到回报,但是,不会太多,并且很慢,起码要开发百八十年,他才能得到回报,试问,这么做有何意义?因此,成本和收益,也是对外开拓的一个大因素,成本越低越好,收益越高越好,同时,获得收益的时间越短越好,最好在二三年内就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大量的收益。

  综上所述,孔明想要再次对外开拓,他的“目标”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当地必须以大规模的平原为主要地形,这样,占领当地就能得到大面积的耕田;

  第二,当地要有很多本地人口,从而增加汉东的人力资源,节约汉东开发当地的成本;

  第三,这个地方距离汉东本土不能太远,否则,就会增加汉东开拓当地的成本和难度;

  第四,这个地方不能存在太强大的国家和本土势力,否则,汉东开拓当地会代价太高。

  孔明站在地图前,眼神紧紧地盯着符合这四个要求的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就是——南亚(后世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以及克什米尔地区、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地)。

  南亚是一个极佳的、极理想的目标,因为它是一个极好的地方。

  南亚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之南、东南亚的中南半岛热带雨林和孟加拉湾之西、西南亚的伊朗高原和阿拉伯海之东,西南、正南、东南三面都是印度洋,整体呈现出一个巨大的菱形,面积总和高达约4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华夏传统本土的一半。

  之所以说南亚是一个极好的地方,因为南亚足足超过三分之一是平原,平原面积高达150多万平方公里,山地和高原虽然占了三分之二,但大部分的山地和高原的海拔都是低于1000米的,地势十分低矮平缓,既非常适合农耕,也非常方便交通,同时,得益于印度洋,终年海风带来充足水汽,当地又是河网密布,使得当地水流充足,堪称得天独厚的农业宝地。

  华夏本土总面积约1000万平方公里,平原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占15%;

  南亚地区总面积约450万平方公里,平原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占33%;

  两者对比非常明显,更让华夏人“感到嫉妒”的是:华夏基本上属于北温带,农作物一年只能生长二季或者三季,少数地方才能生长四季,但是,南亚大部分属于热带,农作物一年可以生长四季,换句话说,不分春夏秋冬,南亚都能种田,三个月熟一次,一年熟四次。

  华夏本土的耕地面积跟南亚地区的耕地面积差不多,但是,因为气候的差别,南亚的产粮量却是华夏本土的近2倍。如果得到南亚,华夏的粮食产量将会猛增到以前的近3倍。

  粮食产量增加近2倍,变成以前的近3倍,这意味着什么?无需多言。

  南亚的土地是“极好”的,那么,南亚的人口呢?当然也是“极好”的。南亚跟华夏一样,都是人类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南亚文明的起源时间跟华夏文明差不多,说白了,南亚已经被南亚当地人开发了、建设了、经营了二三千年,换而言之,南亚就是一个现成的蛋糕,早就被南亚当地人做好了,不需要华夏人跑到那里白手起家、从头开始。正因为南亚的自然条件实在太好了,导致南亚人“不思进取”(与之类似的情况还有非洲黑人),二三千年下来,南亚没有诞生过什么强大的帝国,五百多年前,南亚第一次得到了基本统一,即“孔雀王朝”,近四百年前,孔雀王朝覆灭崩溃,南亚重新恢复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状态,一直持续至今。

  眼下的南亚,西北地区是贵霜帝国的领土,其它地方完全分散,分为大大小小上百个国家(有的“国家”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国家,就像部落联盟),面积较大、实力较强的约有十个,人口总数量高达1500多万(众所周知,南亚跟华夏一样,都是人口又多又密的地区)。

  地方又大又好,并且当地还有大量的人口,如此,孔明怎么不对南亚“垂涎欲滴”呢?

  孔明早就想征服南亚了,华夏不吞并南亚简直就是对不起老天爷,只不过,华夏国内毕竟还是战乱连年,加上孔明此时拥有的土地已经足够多了,光是消化已有土地就已经让他操心得焦头烂额了,正所谓“贪多嚼不烂”,因此,他虽然恨不得一口吞了南亚,但他知道,这事不需要着急,可以缓一缓,没必要立刻就干,反正没人跟他抢,所以,在孔明的计划里,南亚,是汉东(华夏)的下一个对外开拓的目标,不过,这要等到华夏国内局势稳定后再干。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孔明有必要现在就对南亚动手了,因为贵霜帝国主动地与他为敌了。

  孔明为了维护他的海上丝绸之路,就必须遏制住贵霜帝国,他想要打贵霜帝国,陆路走不通,只能通过海路,可是,把军队通过海路送到几千公里外去打仗,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军队派少了,过去就是送死,就算贵霜的国力不如孔明的汉东,但孔明把军队开到人家门口,人家掌握主场优势,汉东军如何打赢?光是一路过去就要让孔明的军队感到筋疲力尽、摇摇欲坠了;军队派多了,运输、后勤等都会不堪重负,如果强行为之,那会让孔明付出血本的。就好像后世的人类把军队派到月球上打仗,做得到吗?做得到,但成本极高,完全承受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