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426节开凿大运河的构思





  这天上午,孔明前去州牧府跟孔融商讨“一堂六部”和“科举制度”的正式实行问题,孔融毕竟是青州牧,孔明着手这两件大事肯定要得到孔融的批准和支持(虽然孔融批不批准、支不支持都在实质上影响不到孔明将其付诸行动)。到了州牧府,孔明发现孔融正在跟两人进行着“气氛诡异的交谈”,他认得那两人其中之一,那人姓周名宣,字孔和,青州乐安郡人氏,是一个著名的解梦师,据说此人解梦从无不验,孔融久闻其名,将其请来作为自己的幕宾,一旦做梦就向其请教,另一人是孔明不认识的,身着朝廷官服,看起来是从汉阳来的。

  “父亲?”孔明试探着呼唤孔融。

  周宣是孔融的幕宾,但孔融却在他面前表现得毕恭毕敬的,就像一个小学生拿着一道题目请教一个教授,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正在闭目思索的周宣,等待着某个结果,同时向孔明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意思是不要打搅周宣。

  孔明哑然失笑地在旁边等着。

  周宣正在闭目思索,忽然,他面露笑意地睁开眼睛:“孔公,我知道了。”

  “此梦何解?”孔融急切地问道。

  周宣看向孔明,笑道:“少公子过来肯定是有军国大事需要跟孔公商讨,孔公请先忙吧!”

  孔融显然无心跟孔明商谈公务,他吩咐孔明:“明儿,你先把文案放在这里,等我有空看完再去找你商讨。”

  “好吧。”孔明耸耸肩,放下文案告辞离去。

  “孔和啊,还请快快明示。”孔融看着孔明走了,迫不及待地询问周宣。

  周宣微微拈须:“孔公昨夜梦见家中有个蛇蛋被孵化了,但却从蛋壳里面飞出一条龙?”

  孔融连连点头:“不错!”

  周宣问道:“孔公可做过鸡飞枝头的梦?”

  孔融陷入思索,他感到有点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的印象:“好像做过……”

  “这就对啦!”周宣点点头,他向孔融拱手行礼,“孔公,恭喜啊!”

  孔融诧异地道:“喜从何来?”

  周宣笑道:“孔公是属蛇的吧?”

  “是。”孔融点头。——孔融出生于西元153年,属蛇。

  周宣继续笑道:“少公子(孔明)是属鸡的吧?”

  “是。”孔融再次点头。——孔明出生于西元181年,属鸡。

  周宣脸上的笑意开始变得耐人寻味起来:“蛇生蛇蛋,孵化出龙,鸡飞枝头,化身成凤。孔公,你的这两个梦的寓意可谓不言自明啊!”

  孔融顿时冒出了一身的冷汗,他惊疑不定:“难道说……”

  “孔公……”现场的第三人缓缓地开口道,此人姓刘名琬,是朝廷的一名高级官员,负责作为天子的使者四处出访各路诸侯,他精通相术,非常擅长观人面相、判人命格、预人运数。

  孔融有点惶恐地看向刘琬。

  刘琬表情幽邃,语气幽微:“我刚才观看了少公子的面相,少公子天生异相,大福大贵,并且……福荣齐天、贵达至尊。”

  孔融顿时冒出了两身的冷汗。

  孔明也在冒着冷汗,因为他正在审阅着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是麻龙呈交给他的。

  麻龙的这份报告的主题是:强烈建议孔明在汉东境内西部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我靠!大运河?”孔明深感赞叹,“这个麻公汉还真是人才,他居然在这么早就有了这么超前的构想!”

  提到“大运河”,毫无疑问,后世的所有华夏人都会不假思索地立刻想起“京杭大运河”,这是自然而然的,虽然华夏不止一条京杭大运河,世界上别的地方也有大运河,但是,京杭大运河是当之无愧的代表,它是华夏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一项伟大无比的大工程。那么,古代华夏人为什么要耗费无数人力财力物力修建这项大工程呢?原因有三点:

  第一,在古代,交通十分不方便,不但没有足够多的道路,就连交通工具也十分原始,最省力、最方便、运输量最大的运输方式就是“水运”(河运、江运、湖运、海运等),因为,水的浮力可以大幅度地抵消人、船、货的重量,船在开动时的摩擦力也是很小的,这是物理常识,尤其需要运输大批人口(比如军队)、大量货物(比如粮食)时,船运的优势是马车什么的无法相比的,然而,华夏的地理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华夏境内的大江大河几乎都是呈现东西流向的,没有南北流向的大江大河,从而让华夏南北交通十分不便,使得华夏非常需要一条可以贯穿南北、连接南北、沟通南北的江河,既然大自然不给,只能人工开凿;

  第二,华夏的经济核心长期都是北方的中原之地,南方需要北方的带动,促使南方的发展,等到南方发展起来后,北方也需要南方的反哺,众所周知,华夏的经济核心是从北方慢慢地转移到南方的,一开始,北方很富,南方很穷,到了隋唐时,南方开始追平北方甚至慢慢地超越了北方——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对南方进行大规模开发的政权正是孙权的孙吴;

  第三,大运河可以把华夏南北地区紧紧地连在一起,避免南北分裂。

  因此,京杭大运河在战略上、经济上、交通上、军事上、文化上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也许有人会感到疑惑:华夏是个沿海国家,华夏的东部和南部都是大海,为什么古代华夏人不选择使用海运进行南北交流,而是耗费无数地开凿一条人工大运河呢?其实,这是必然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华夏古代不太重视海洋;

  第二,古代船依靠人力和风力进行航行,在大海上,人力作用很小,主要是依靠风力,就是海洋季风,因此,海船会受到海洋季风的极大限制,夏天刮东南季风时,海船才能北上,冬天刮西北季风时,船队才能南下,这跟农作物成熟的时节是不相符的,说白了,庄稼熟了,海上却刮着西北季风,南方的船队不能北上,作为对比,内河水运受到影响很小,在顺风时,船队十分顺畅,在无风或逆风时,可以依靠人力船桨或沿岸的纤夫、驮畜拖动船只继续航行,从而不受季节影响;

  第三,海运不安全,海上有台风,有暗礁,有海啸,有漩涡……内河没有这些,安全很多。

  人类只有进入工业时代后,能够使用蒸汽机开动轮船,才能真正地展开大规模的海运。在农业时代,海运是很困难的。这些,也正是孔明的汉东海上船队“规模不大”的重要原因,汉东的海上船队长期保持着百艘海船的规模,难以继续扩大了——因为孔明的海上商贸堪称一本百利,所以船队规模小一点无所谓,反正还是赚的(其实,正是因为船队规模小,带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东西数量不多,所以才会“物以稀为贵”,才能卖出高价),就算在途中沉掉了一部分船,剩下的船的利润也可以弥补损失,但是,如果运输粮食也按照这种“玩法”,那就不行了,效率太低了,损失也太大了,根本就是得不偿失。说白了,孔明出动一二百艘海船前去罗马卖丝绸、茶叶、瓷器,差不多一年才能来回一次,他是赚钱的,但如果他出动一二百艘海船前去罗马卖粮食,差不多一年才能来回一次,那他恐怕要亏得连裤衩都不剩了。

  麻龙向孔明建议:在汉东的青徐二州的西部边界处修建一条连通黄河和长江的大运河,全长大约两千里,一来,这条大运河可以作为汉东核心地区——青徐二州的西部防线;二来,这条大运河可以把华夏的北方、南方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强南北双方的交流尤其商贸,大运河的北端是曹操的地盘,南端是孙坚的地盘,大运河主体完全在孔明的手里,毫无疑问,通过“垄断”这条华夏境内唯一的南北流向的大运河,孔明可以获得巨额的暴利,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孔明“靠大运河,吃大运河”,这条大运河将会成为汉东的一个聚宝盆、一棵摇钱树;三来,在江南地区成为孔明的地盘后,孔明可以利用这条大运河,前所未有地加强对江南地区的开发,从而利国利民。麻龙向孔明进谏:不要过度地把人力、财力、物力、精力用于对外开拓,更加不能因此而忽略对华夏本土的开发,华夏本土是非常大的,有太多太多的地区还没有被开发,比如长江以南地区,开凿这条大运河,可以促进华夏本土的开发;四来,有了这条大运河,也能极大地加强青徐二州境内的南北交通和运输,意义重大,尤其在军事上的。

  麻龙在报告书里帮助孔明详细地算过了:开凿这条由北向南地横穿青州和徐州、连通黄河和长江的大运河,需要动用150万劳动力,耗时5年左右,累计需要投资两千亿文铜钱;另一方面,这条大运河不需要一寸一寸地从黄河挖到长江,沿途有很多旧运河、天然的河湖可以利用,比如,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战国时魏惠王开凿的鸿沟、微山湖、洪泽湖、高邮湖……只要把这些旧运河、天然的河湖一路挖掘大型沟渠连接起来,这条大运河就完工了。

  “言之有理,言之有理……”孔明看得十分感兴趣,并且十分动心,南北大运河对华夏的意义是无需多言的,它若能早一点诞生,自然就能早一点造福华夏苍生,它跟长城是不同的,长城没必要修建,但大运河是极有必要开凿的。

  “开凿南北大运河很有必要动工……”孔明初步地下定了决心。

  几天后,当孔明再去寻找孔融时,发现孔融又被一件“神神鬼鬼”的事情给吸引住了。

  孔融原本没有宗教信仰,但他现在十分笃信道教,因为有个“道家真人”来到了泰安。

  这个道士道号“紫阳真人”,姓周,名叫子扬,自称是上任“紫阳真人”的后人和传人。华夏历史上一共有两位紫阳真人,一是北宋时的,名叫张伯端,一是西汉时的,名叫周义山。周子扬说的“上任紫阳真人”自然是周义山。周义山不是普通人,他是西汉开国元勋周勃(周亚夫之父)的第七代子孙,据说修道数十年,最终驾龙乘云、白日飞升、得道成仙,被道教尊为“紫阳真人”。周子扬自称能够炼制可让人返老还童、长生不死的“仙丹”,孔融对他的到来大感兴趣、大感激动,特地在泰安城外郊区选了一处山清水秀之地修建了一座不大不小、气势不凡的道观供他修道,道观的主体就是一座占地面积巨大的炼丹场,孔融隔三差五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