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038节筹建兵工厂





  鲁军在得到豫州牧皇甫嵩的批准后,扩充到了一万八千人,在不断地出击出征中,不少投诚者被补充进鲁军,使得鲁军的实际兵力达到约两万人。以鲁国的一百万人口养两万军人,老百姓承受的负担不算太沉重,鲁军的兵力一直保持这个数量就可以了,既无需增也无需减。

  鲁国辖六个县:鲁县、汶阳县、薛县、卞县、邹县、蕃县,其中,鲁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钱粮最丰足,其次便是汶阳县;蕃县因为境内遍布山林,耕地良田很少,所以是六县里最贫穷荒僻的。鲁国的核心自然是鲁县,国王、国都、国相孔融和国傅刘备的办公处都在鲁县,同时,孔融没有亏待刘备,把富足程度仅次于鲁县的汶阳县划分给了刘备。

  两万鲁军分成三大部分:

  宗宝、武安国统领五千余人驻扎在鲁县;

  关羽、张飞统领三千余人驻扎在汶阳县;

  太史慈、臧霸、褚燕、管亥、臧洪统领一万一千余人驻扎在另外四县。

  毫无疑问,太史慈、臧霸、褚燕、管亥、臧洪直接听命于孔明本人。

  孔明的嫡系五主将里,太史慈率军三千余人驻扎在蕃县,臧霸率军两千余人驻扎在薛县,褚燕率军两千余人驻扎在卞县,管亥率军两千余人驻扎在邹县,臧洪率军一千余人游弋机动,至于典韦,他不独立领军,而是带领着一百余名从军中严格挑选出来的精壮健士组成孔明的私人卫队,密切保护孔明(一百多名健士分为两班,因此,孔明平时身边一般带着约五十人)。

  六县里,孔明选择蕃县作为他的“秘密基地”,因为他要干很多“见不得光的事”,蕃县因为最贫穷荒僻,所以适合“隐藏秘密”,也正因为如此,他特地让太史慈率军驻扎在蕃县,臧洪的机动部队也主要是在蕃县境内游弋警戒。

  成了甄家的“准五女婿”后,孔明一下子财大气粗、腰缠万贯,他立刻大撒来自甄家的钱财用于他的奋斗事业,他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鲁县县城内修建了两家大型医馆,一为“济世堂”,一为“仁心堂”,前者取名于“悬壶济世”这个词,后者取名于“医者仁心”这个词,这两个词都是赞美医务工作者的。值得一提的是,华夏中医有“杏林”这个代称,但该代称起源于还未出生的“建安三神医”之一董奉,此时自然不存在,并且“妙手回春”这个成语在此时也是不存在的。

  济世堂的馆主是华佗,仁心堂的馆主是张机,孔明完全就是把济世堂、仁心堂在建成后白送给华佗、张机的。这两家大型医馆一方面是华佗和张机进行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场所,相当于后世的医院,另一方面是汇聚华佗、张机等天下良医,让他们用于潜心研究医学以及培养出新一代的医生徒弟的学府,相当于后世的医学院。对于这两家意义无穷的医馆,孔明堪称挥金如土地对其投入了巨资重金,用于医馆的建立、完善、扩大以及招募有心学习医术并且有医学天资天赋的青少年入内学习。

  济世堂接待的第一个病患就是孔明的准岳父甄逸。对于相信自己并且倾家荡产解决自己燃眉之急的甄逸,孔明肯定要言而有信、投桃报李的。

  创办了济世堂和仁心堂后,孔明干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在蕃县建立了鲁军的兵工厂。

  无论是种田、做工还是打仗,没有精良的工具自然是不行的,军人的“工具”便是兵器,实际上,建立兵工厂就是发展军工业。

  孔明想要建立兵工厂、创立军工业,离不开专业人才,正好他身边就有一个当世一流的工匠大师。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孔明带着典韦、臧洪、太史慈、马钧前去蕃县乡下郊野勘察地形、挑选地址,几人边行边聊。

  “德衡,你是这方面的大师,我就跟你直奔主题了。”孔明说道,“兵器这东西,既需要数量上的保证,也需要质量上的保证,军士们使用兵器时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兵器质量良劣不一,有的工匠技艺高超,制作打造出的兵器十分精良,既可以让军士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也可以让军士在战场上得以保命,不会轻易地战死,有的工匠技艺欠缺,制作打造出的兵器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结果可想而知。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在根本上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吗?”

  马钧想了想,回答道:“这个问题……在秦朝时就已经被解决,秦律规定……工匠打造兵器时……必须把自己的姓名刻在兵器上……从而便于在事后明确追究责任,使得工匠们不敢马虎,另外,秦军还设有严格的……兵器检验制度,从而有效地减少劣质兵器进入军队。我看,我们也可以……这么做……”

  孔明笑了笑,说道:“我倒是想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不知可不可行,还请德衡加以评点。”

  “少公子……请说……”

  “首先,在制造兵器时规定精确的标准,比如一把环首刀,就硬性地规定它刀身有多长、刀背有多厚、重量有多重、弧度有多大等,使用统一的模子;其次,把工匠们进行分工行事。”

  “何为……分工行事?”

  “如今的工匠们在打造兵器时都是每人独立进行的,说白了,假如打造一把环首刀需要十个工艺环节,有十个工匠收到命令打造十把环首刀,这十个人在开工后完全就是各干各的,每人独立地打造一把环首刀,毫无疑问,因为不同人的工艺差别,这十人最终打造出的十把环首刀必定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之处,在制式上做不到一模一样。我想,可否另辟蹊径即分工行事,有的工匠擅长铸模,就让他专门负责铸模,有的工匠擅长锻打,就让他只管负责锻打,以此类推。十个工匠、十个环节,一人负责一个环节,十人合作打造环首刀,打造环首刀的过程就像流水一样,如此,他们最终打造出的十把环首刀不就在制式上做到一模一样了吗?”

  “好办法!”臧洪和太史慈在旁边听得忍不住喝彩,“先前,一把环首刀的十个环节都是同一个工匠负责完成的,十个工匠会做出十把不同的环首刀,如今,十把环首刀、十个工匠、十个环节,一个工匠专门负责一个环节,最终,十个工匠还是会做出十把环首刀,但这十把环首刀却是一模一样的,因为它们的每个环节都是同一个工匠负责完成的。”两人连连赞叹、不绝于口,“少公子真乃天人神童也!这个办法看似只是做了很小的调动改变,但却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奇效啊!”

  “好……好办法……”马钧也听得连连地称赞,但他说话结巴缓慢,称赞的话语落在了臧洪和太史慈的后面。

  孔明再次笑了笑,补充道:“这个办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利于批量地培训出新的工匠。你们想,按照老办法,一个合格的环首刀工匠必须学习、掌握、熟练环首刀的十个工艺环节,如此,难度不小,学习时间也较长,但是,按照新办法,一个合格的、可以参加环首刀打造工作的工匠只需要学习、掌握、熟练环首刀的十个工艺环节里的一个,同时有另外九个工匠负责学习、掌握、熟练环首刀的另外九个工艺环节,虽然这十个工匠每人无法独立地打造出一把环首刀,但他们展开合作,却可以打造出一把环首刀,完全不影响产量,还能提升质量。这样,我们培训新的工匠岂不是大大地省事了?因为,一个工匠只需要掌握十个环节的其中一个即可,比起以前的十个环节都要掌握,学习量一下子减少了足足十分之九,岂不快捷?”

  “高明!高明啊!”马钧、臧洪、太史慈一起赞不绝口,马钧激动地道:“按照……少公子您……提出的这套新办法,兵器的质量……和产量都会得到……大大提升……好办法……在下极力赞同,没有异议……”

  孔明说的这个办法其实就是后世工厂普遍采用的流水线生产方式,放在此时是重大突破。

  说话间,众人抵达一处山坡,眼前是一片荒无人烟的野地,地势较为平坦并且依山靠水,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森林植被,还有几条不小的河。孔明打量了半天:“这是什么地方?”

  太史慈道:“这里是鲁山南麓,春秋时,齐鲁两国以此山为界,山北为齐国,山南为鲁国。”

  孔明满意地点点头:“厂址就选在这里,怎么样?”

  马钧仔细地看了看,点点头:“可以。”

  孔明意气风发地指点道:“我要让这里破土而出一座大型的综合性兵工厂,嗯……可以分为若干个专门的大工场,环首刀工场专门制造环首刀,矛工场专门制造矛,戟工场专门制造戟,盾工场专门制造盾,钩镶工场专门制造钩镶,弓弩工场专门制造弓弩,箭工场专门制造箭矢……除了兵器,还有盔甲,我要让我麾下军队哪怕一个普通士卒都要穿戴上全套的玄甲和铁冑……”

  太史慈十分吃惊:“普通士卒都要穿戴上全套的玄甲和铁冑?少公子,如此……耗资巨大啊!”

  “耗资再巨大也得办到!”孔明态度坚决、语气坚定,“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东西,普通士卒的生命跟将军的一样都是宝贵无比。别人家的士卒,我管不着,但只要是我麾下的士卒,我就得对他们、对他们的父母妻儿负责,给他们提供最好的装备!让他们尽可能地活着回家。”

  太史慈听得对孔明进一步地肃然起敬,臧洪也听得感慨不已:“少公子真是大仁大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