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482章调整和讨论





  童剑星给出了几个可参考的农业模式。

  首先是欧洲中等规模农业,它是这个时代科技农业的其中一个代表。而其中的典型就是从美国手中抢走农产品第一出口大国交椅的荷兰。

  荷兰非常重视农业技术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某些专门的技术,而是综合的,全面的农业技术。包括人工环境控制技术分子生物学、人工生态圈、精准农业、节水技术、育种技术、大规模人道养殖技术、病虫害预防技术、动物疾病预防技术、食品加工与处理技术等等。

  科技含量就是第一生产力,这话在荷兰农业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他们的模式我们一时半刻还真模仿不了。我们国家的农科才刚起步,人家现在已经在山顶了。可以作为目标,但当下也只能远远的看着。

  但看着本身其实就还是有启发的。荷兰的农业科技发展模式并非针对大规模农业生产。他们的特点是让种植立体化,有限的空间内最大化利用所有空间和资源。循环利用农业生产中几乎所有要素。

  植物的秸秆喂养昆虫,昆虫喂养禽类,禽类粪便作植物的肥料。这就是最简单的循环。稍微复杂一点的话,还会加入水产养殖,家畜养殖,它们的粪便除了作为肥料还可以产生沼气。这是精耕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

  欧洲的贸易保护力度相较美国是要温和许多的。主要还是表现在各种税费方面。但同样也我们暂时模仿不了的。还是那个问题,我们的国际经济地位决定了,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东北相较于全国来说,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接下来是以色列农业,世界上最著名的沙漠农业。也是科技农业的另一个代表。把土地、空间和水利用到极致的农业模式,但想要胡杨参考并不是这部分。他特别用了战时这个限定,是要胡杨参考的是以色列那种特征明显的“基布兹”社区。

  但胡杨直接放弃了这个选择。不是因为这个模式不好,反而是因为这个“基布兹”社区模式太好了,太理想化了。

  这种模式的官方定义是:“基布兹的目标是混合共产主义和锡安主义的思想建立乌托邦社区,基布兹的宗旨是在生产、消费和教育等一切领域实行自己动手、平等与合作。”

  听起来是不是美好,很平等,并且有点似曾相识?没错,乍看起来与我们国家的人民公社制度非常相似。虽然内核上完全不同。一个是生产资料归国有,另一个是生产资料归私有。但看这两种模式的“外表”看起来太像了,太容易引起误会和不必要的联想,所以只能放弃。

  最后一个参考目标就只剩下了邻国日本的合作社式经营模式。日本战后经济的惊人崛起,也有农业合作社的功劳。农业合作社在巩固政权,合并土地资源,生产所需的食物,提供社区所需的服务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

  虽然日本是距离咱们最近的国家,但胡杨对日本农业还真就是了解很少。大约也就仅限于日本有和牛,很贵。日本国产水果,很贵。还有日本的稻米也很贵。

  好在童剑星的准备还是很充分的。他不光准备了日本农业相关资料,实际上是准备了全部所有他提到的农业模式的相关资料。

  日本农业合作社的特点,是通过过互相担保,保护农民的利益。通过专门设立控股公司,精心策划和执行市场营销的职能。生产优质消费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实行统购统销,共同使用资金,联合使用基础设施。进行政策对话和游说,成功地与政府进行互动。

  通过合作培训机构对农民成员进行教育和培训。鼓励青年和妇女组织建立协会,对农业合作社的工作进行补充。鼓励农民防治污染、生产和销售健康、安全的农产品,维护消费者利益,并扩大技术合作。

  总体来说,日本的农民合作社就是以实现农民利益为目标的小型集体。相比其他几种农业模式来说,日本合作社模式可以借鉴的东西的确要更多一些。

  比如成立专门的公司解决销售问题,比如统购统销以降低成本,还有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和提高产品品质等等。这些都是很值得借鉴的方面。

  成立众志农资物流公司,就是针对“统购统销”这条来的。这是先解决统购的部分,至于统销在国内的环境中就不能靠成立一个公司来解决,需要再研究研究。不过这个方向是没问题的,统销的确有控制价格,控制产品质量的很多明显的优势。也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最佳方式。

  童剑星这个醒提的非常好!

  这次深入的讨论让胡杨清醒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让他重新审视自己过往做出的各种决定。随着华夏科技的不断壮大,影响的范围不断的扩大。胡杨的每个决定所能产生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就在不经意间,他已经在影响地区经济的走向了。胡杨意识到自己有必要再补充些经济方面的知识。因为他已经明显的感受到了自己眼光的局限性。

  也就在这之后不久,胡杨从不同的圈子中听到了同一个消息。上面正在讨论“入世”必要性。

  这个“入世”就是日后对中国经济产生决定性整体影响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就是wto。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下个世纪的头一年也就是2001年。是新世纪的开始,也是我们国家的腾飞的**。它距离现在还有十几年,所以他听到的这个风,应该代表仅仅只是某些领导进行的小范围讨论。

  虽然知道这件事短期内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发展,但罗鹏程却专门找胡杨聊了个与加入世贸非常相关的话题,自由贸易。

  胡杨虽然不太清楚,为什么亲领导这个工业系统的实权官僚会好奇宏观经济的问题。但正好胡杨最近正在学习这个方面的知识,正好也借这个机会显摆一下。

  首先胡杨开篇明义,经典经济学理论认为,自由贸易的双方都会从中获益。本国工业足够强大就提倡自由贸易,工业弱小的就要设置贸易壁垒,这是非常合理的行为。

  甲国和乙国都只生产衣服和食物,在同质的资源下,甲国生产一单位衣服的机会成本是二单位食物,而乙国生产一单位衣服的机会成本是三单位食物,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甲国享有生产衣服的比较优势,便应该专业生产衣服,并出口之,以换取食物。而乙国在生产衣服上有比较劣势,意味它生产食物享有比较优势。没有任何一方在所有物品的生产上均享有比较优势,所以比较优势的本质是互利的。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享受自由贸易所带来的便利与廉价商品的同时,也要注意到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其中又以欧美发达国家蓝领工人的失业潮最为严重。

  罗鹏程认真的做好记录之后,说道:“最近学习的成果不错。自由贸易还有什么问题,你也详细说说。”

  胡杨却是端起茶水喝了一口:“领导您不光是为了检查我的功课吧。”

  罗鹏程说道:“我当然没空考的你的功课,是我自己要交功课。上你这来走走捷径抄抄作业。”

  胡杨立刻来了兴趣:“谁还能给您布置功课,不会是……”胡杨手指往天花板指了指。

  罗鹏程轻轻点头算是默认:“你应该也听说了,最近对于是否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讨论进行得十分热烈。我们也不能幸免,要求下周交报告。”

  胡杨疑惑道:“这么大的事儿,还能全体讨论?难道还要表决?”

  罗鹏程摇了摇头:“表决倒是不会。现在看来应该是顺道让这些干部都自己补补经济方面的课,多少都得有点国际性的思维和视角。咱们的某些干部,脑筋的确都已经僵化了,的确是需要稍微动一动了。”

  这话也就是只有他们俩的时候才能说。僵化其实也算是很客气的说法了。被迫活动也是“不是办法的办法”。总不能把这些人全都换了吧。

  罗鹏程问胡杨:“倒是你,你认为咱们应该不应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胡杨想也没想:“当然要要加入!但最好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发展是可以用“起飞”来形容的。中国能够在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结束之前,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是绝地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