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节(2 / 2)


  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为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周人兴起于渭河中游,古公亶父时迁居岐山下的周原(在今陕西岐山下)。古公亶父在这里使用司空、司徒等官吏大规模征发人民修筑城郭宫室,设立宗庙和神社,建立国家机器。我国古代最早的诗集《诗经》的《大雅·绵》篇,对此有生动的描写。当时,不仅筑土墙前先拉上一根绳子作为直线的标准,而且宫殿的正门(应门)和外门(皋门)都造得高大堂皇。

  至文王时,周灭崇国,将都城迁到丰(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武王即位后,又定都于镐〔hao号〕(今陕西长安县西北)。但在西周一代,丰与镐同为周朝都城,二城相距仅25里。丰是宗庙所在,是周王祭祖之地,国家每有大事,周王都要从镐来到这里,祭祀祖先以示崇敬。镐是周王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是政治、军事的中心。《礼记》说:国家的大事,在于“祀”与“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军队作战,所以说丰和镐在共同起着首都的作用。周成王时,西周还在东方的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洛水北岸)营建了东都成周,以加强对东方殷故土的统治,从此中国开始了在国都之外又设陪都的历史。

  考古勘探和发掘目前还未找到周都丰、镐的确切位置,不过,战国时期成书的《周礼·考工记》对周人的都城宫室作过粗线条的描绘:“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大意是说,工匠建造都城,作正方型,每边长九里,各有三门。城中有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大道各九条,在城内的左边(东部)建造祭祀祖先的太庙,右边(西部)设置祭祀土地之神和五谷之神的社稷坛。前面(南部)是宫廷,后面(北部)是商业区“市”。《三礼图》一书还根据文献想象,画出了周王城图。现存春秋战国一些都城的遗址表明,《周礼·考工记》所载至少有若干事实作为依据,并非完全出于臆造。周王城对后代的都城有一定的影响,周以后的都城在设计时或多或少都附会《周礼·考工记》的原则。西周同时设两个都城以加强中央统治的作法,在当时是一个创举。成周分“城”和“郭”两部分。城又称王城,是西周统治集团的驻地,面积较小。“郭”在王城以东,面积较大,主要用来安置商朝贵族和驻屯镇守东方的西周军队。这种都城设置“城”和“郭”的制度,以后也为各国所继承。

  《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据刘敦祯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洛邑,开始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生产力不断提高,各地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人口也相应地不断增加。政治上,诸侯国林立,各国之间争战频繁。这些因素,一方面促使都城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都城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平王东迁时尚有1200余国,见于记载的也有140多个。每一个诸侯国都有一个都城,一些诸侯国的都城还经常迁移,如晋国先后就曾六次迁移。史书上关于那个时候“城某地”、“筑某都”的记载,不胜枚举。当然,有些都城实际只是一个小城,无论人口数量和城区面积都很小,在历史上也没有什么影响。由于年代久远,很多不重要的都城现在都湮灭了。那时比较著名的大国,在比较稳定或强盛时期的都城,分列如下:齐国 临淄[zi资] 今山东淄博市东北

  晋国 绛[jiang匠] 今山西翼城县东南

  楚国 郢[ying影] 今湖北江陵县西北

  鲁国 曲阜 今山东曲阜市

  郑国 新郑 今河南新郑市

  吴国 吴 今江苏苏州市

  越国 会〔gui贵〕稽 今浙江绍兴市

  秦国 雍 今陕西凤翔县东南

  宋国 商丘 今河南商丘市南

  战国时,虽然经过长期的争战,小国家被大国家吞并,诸侯国数量大为减少,但由于许多国家经常迁徙,这一时期做过都城的城邑仍然很多。战国七雄的都城迁徙情况如下:秦国:雍→泾〔jing京〕阳(今陕西泾阳县境)→栋〔yue月〕阳(今陕西临潼县北)→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楚国:郢→陈(今河南淮阳县)→巨阳(今安徽太和县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

  齐国:临淄

  燕国:蓟(今北京城西南)。又以武阳(今河北易县东南)为陪都,称下都。

  韩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阳翟〔zhai宅〕(今河南禹州市)→新郑(今河南新郑市)

  赵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东南)→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邯郸(今河北邯郸市)

  魏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

  春秋战国时期,都城的建筑布局有了进步,城垣建筑越来越成熟,城墙越来越高,越来越厚。春秋时不过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战国时已经出现周长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城了。城垣的设备日趋完善,隍池、雉堞[die迭]、城阙、城楼、闸门和吊桥等都已出现。孟子所说的“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正是这种城坚池固的写照。在布局上,这时的都城大多是正方形。西周时成周城分城和郭,城在西面,郭在东面,城面积较小,郭面积较大,城和郭相互依托的作法,也被许多国家先后采用。因此,郭又称为“大城”。小城一般是国君和大臣集中办公的区域,也是国君和贵族的宫殿住宅区。大城是一般的居民区,还有手工业区、商业区、墓葬区。城内一般都有一些农田,居住着数量不等的农业人口。东周王城大部分还是空地或农田,居民中农业人口也不少,这是早期都城的一大特点。直到唐代,长安城内仍有农田存在。

  这时期城市的功能也有了增加。西周以前的都城只是政治、军事中心,而这时的一些大都城,除了是政治、军事中心外,还是经济、文化的中心。

  都城普遍都有手工业作坊区和商业区,有的往往占有相当大的面积。如位于今河南新郑的郑、韩二国都城,外郭城内便有规模很大的手工业作坊遗址。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市”普遍出现,市区筑有围墙,设有市门,并设市官管理。市门每天按时开关,市内商店较多,商业已具有一定规模。事实上,当时有些诸侯国的都城,一方面保持国都的性质,一方面已具有都市的性质,成为区域手工业、商业集中的地方。大国的都城也是当时的文化阶层——士的聚集地,有些都城并有特设的文化区。例如,齐国都城临淄西城的稷门外就设有学宫,招集天下贤士百千人,给以优厚的待遇,让他们自由讲学议论。一些住在都城的大贵族也与住在外地的大贵族一样,大兴养士之风。城市日趋繁荣,规模日益扩大。战国七雄的国都以及东周的成周,都是当时人口众多、工商麋集的大城市。有的都城人口已达几十万。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都城发展的重要阶段,后世城市的一般功能和规划布局在这时都显露了雏形。这些都城,尤其是东周和“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都城,不仅在当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里选择几个主要的都城作一介绍,以便于我们对当时都城盛况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