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04节(2 / 2)


  随后门外咔哒作响,她竟被反锁住了!

  伽罗与岚姑面面相觑,微怔之后,缓步入内。

  屋内陈设倒无甚奇特之处,甚至显得简陋,除了床榻桌椅,连坐香炉也不见。

  岳华迅速扫过四周,道:“窗户封死了。”

  伽罗笑了笑,“既来之,则安之。”说罢,寻个椅子先坐下。

  整个后晌,这宅院仿佛与世隔绝,除去送来饭食外,便没有半点动静。

  至晚间新月初上时,院里才传来脚步声。陌生的北凉话齐刷刷响起,锁子才落,门扇便被倏然推开,透隙而入的风吹得烛火猛然晃动,高大魁梧的身影随之大步走进来,竟是鹰佐!

  马车辘辘驶过长街,两侧杂花生树,暖风拂柳。融融春光之中,过往行人却都面带惶然,匆匆走过门庭冷落的商铺酒肆,听见马蹄声时迅速避让在道旁,惊弓之鸟般躲开那些飞驰而过的报信士兵。

  一个月前皇帝御驾亲征,却在虎阳关外被北凉掳走,数十万大军溃于一旦。

  京城帝宫顿时陷入慌乱。

  如今朝中虽立了新帝,可北凉陈兵在汶水之北,随时可能渡水南下,令京城人心惶惶,也让伽罗满心忐忑——她的祖父身居右相之位,这回随同御驾亲征,大抵也被掳走了。父亲这两年在汶北为官,北凉掳走皇帝后挥师南下,不几日便攻占了汶北各城,他也是生死未卜,令人悬心。

  可变故还是接二连三。

  新帝登基没几天,东宫太子就派人千里飞驰南下,将她从淮南的外祖家带回京城。新帝旧时就与祖父不睦,前几年在淮南形同软禁,处处被外祖父监看,更是仇怨颇深。她虽能乘马车回京,沿途却近乎羁押犯人的架势,也不知是为何事?

  伽罗眼瞅着流星马消失在长街尽头,叹了口气,掀开马车窗牖。

  “陈将军,前面右拐可通往学甲巷,能否先去那里一趟?”十四岁的少女声音柔软,日夜兼程的颠簸之后带了疲惫,加之神情憔悴,瞧着甚是可怜。

  那姓陈的小将却丝毫不为所动,只道:“太子殿下有命,姑娘回京后不得回府。”

  “我不是回府,只是顺路找个人,片刻就好。”伽罗解释。

  那小将却还是不许。

  伽罗无法。这一路同行,她也瞧得出此人态度强硬,兴许是有命在身,对自己颇为戒备,只好朝旁边的妇人递个眼色。这妇人是伽罗的奶娘,名唤岚姑,圆圆的一张脸甚为和气,本不在被押回京之列,因怕伽罗孤身一人,苦苦求了那小将,竟得以破例同行。

  ☆、103.大结局(上)

  当天后晌, 谢珩查明刺客身份,得知他是太上皇昔日豢养的暗卫, 没半个亲眷挂身, 才会在太上皇暴毙之后,矢志报仇。宫城防卫森严,他没能耐进去, 听说端拱帝御驾前往鸾台寺,便埋伏在回程必经之地,纹丝不动地冻了两天两夜,才瞒过清道的禁军, 借机行刺。

  对于当初箭射惠王妃车马, 致使惠王妃滚落陡坡的事, 他也供认不讳。

  谢珩盛怒之下, 喝令处以极刑。

  端拱帝伤口处的毒被太医调理了数日后拔除殆尽,但眼睛上的伤却难以复原。右眼伤损得厉害,已全然失明,左眼初时也难视物,养了小半个月后,渐渐能瞧东西了,只是十分模糊, 也易疲累。

  这些时日, 朝堂政务皆托付给谢珩, 有要紧大事需端拱帝决断的, 谢珩便将奏折念给他听, 再以朱笔批阅。

  入宫探望问安的朝臣和内外命妇陆续来去,伽罗也时常进宫,同乐安公主、贺昭一道去陪着。她自知端拱帝心中芥蒂,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旁安安静静地瞧,偶尔也会将襁褓里的蓁蓁抱过去,拿个小银铃逗弄。

  蓁蓁的乳名是谢珩所起,取其茂盛葳蕤之意,端拱帝说不上喜欢,偶尔也会抱一抱。

  遇刺时的震怒,盲目后的暴躁,渐渐在亲眷的宽慰陪伴之下化解,没了如山的奏折压着,端拱帝不得不停下来喘口气,强迫自己不再多思多虑。因太医时常说他思虑过重,忧思郁结损了肝气,起初因失明的眼睛暴躁时还吐过血,段贵妃除了叫太医精心调养外,特地找了乐伎,趁着天气晴好时弹奏琵琶,助他散心。

  时日一长,端拱帝也渐渐看开,除了要事过问之外,旁的皆托付在谢珩手中。

  谢珩也不僭越居功,每日批过奏章,会挑些要紧的事奏禀端拱帝,碰见要紧大事,也会叫姜瞻等人入宫,同端拱帝一道商议。父子俩虽在伽罗的事上屡屡争执,朝政上却是同心,加之端拱帝膝下唯有一个太子,并无猜忌之心,倒是少见的和顺。

  次年五月,当初云中城里许给鹰佐的最后一拨银钱送出,算是彻底清了旧账。

  北边有蒙旭守着,固若金汤,西边则是缔盟过的西胡,暂无外患,朝堂之内也颇安定。先前推行的新政初见成效,比起父子最初接手朝政时的风雨飘摇,初露太平气象。

  端拱帝的目力仍未能恢复,视物颇为模糊,见此局面,却还是欣慰。

  待乐安公主与战青的婚事办完,趁着天气炎热,偷空往行宫去避暑。

  ……

  行宫在京城东南五十里处,是睿宗皇帝时建成,永安帝在位时翻修过一回。谢珩父子命苦,肩上担子太重,昼夜为朝政操劳,到如今才算能偷空来享受皇家福气。

  巍峨宫殿依山傍水,盛夏时节林木葱茏青郁,宇内气清。

  伽罗哄着蓁蓁睡下,便同乐安公主和贺昭出去骑马散心。

  谢珩却应端拱帝之命,陪他去登山。

  山势平缓,因临近行宫,道路特地修过,十分平整。

  父子俩各穿家常衣裳,也不叫人跟随,只随意漫步。日头已然偏西,远山近郊都笼在微红的光芒下,居高临下地望过去,那河面都泛着粼粼金波。再往远处,帝城宫阙藏在层层平林之后,谢珩目力颇佳,还能勉强看得清晰,端拱帝眼前却笼着层雾似的,瞧不分明。

  他叹了口气,望着朦胧远处。

  “先帝在时,我也曾随他来行宫避暑。”端拱帝近来在谢珩跟前已极少以“朕”自称,双手负于背后,想起十来年前的往事,神色有些迷惘,“用过晚膳,先帝带着我们兄弟二人登山,也曾站在山腰吹风散心。那时也是这般风景,山川巍峨,流水秀丽,远处有人家炊烟升起,背后则是京城。你猜,那时我作何感想?”

  “父皇是皇祖父的长子,又有才干抱负。那时必定在想,江山壮丽,百姓安居,父皇躬逢盛世,必当有一番作为。”

  “其实先帝在时,朝堂上已有许多弊端。”端拱帝直言不讳,“我就想,倘若先帝将这江山托付给我,假以时日,我必会励精图治,创出盛世,令万世称颂。”

  彼时的豪气在此时想来,恍如隔世。许下那番心愿后不久,他的处境便日益艰难,终至争储失利。经数年蛰伏,费尽心血,才能重登帝位,主掌天下。

  端拱帝喟叹一声,瞧向谢珩,“而今你站在这里,作何感想?”

  “儿臣与父皇同心。”谢珩眉目俊朗,衣衫飘然,“如今内忧外患暂时消了,正是休养生息,厉兵秣马的时候。儿臣必会尽心竭力,辅佐父皇肃清朝堂,还百姓以清平盛世。”

  “我期待看到那天。”